古文觀止·楚辭·宋玉對楚王問
楚襄王問于宋玉曰: “先生其有遺行與①?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
宋玉對曰: “唯,然,有之! 愿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 ‘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②;其為 ‘陽阿薤露’③,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 其為 ‘陽春白雪’④,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 引商刻羽,雜以流徵⑤,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故鳥有鳳,而魚有鯤⑥。鳳凰上擊九千里,絕云霓,負蒼天,足亂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⑦; 夫藩籬之鷃⑧,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鯤魚朝發昆侖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諸; 夫尺澤之鯢⑨,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獨鳥有鳳而魚有鯤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⑩,超然獨處,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注釋】 ①楚襄王:楚頃襄王,名橫,楚懷王之子。宋玉: 戰國后期楚國著名辭賦家,和唐勒、景差同時,相傳為屈原的學生,在楚襄王時做過文學侍從之類的小官。其作品有《九辯》、《高唐賦》、《神女賦》等。遺行: 不檢點的行為。②郢: 楚國國都,在今湖北江陵。下里巴人: 古時流行于巴族中的較低級的民間通俗歌曲。屬而和: 連接應和。③陽阿薤 (xie) 露:楚地較為高雅的樂曲。④陽春白雪: 楚地高雅的樂曲。⑤引商刻羽,雜以流徵 (zhi): 古代有五聲,由高到低為宮、商、角、徵、羽,后又增加了變徵、變宮,成為七聲,表示音階的七個音級。這里用音級的復雜變化來形容音樂技巧的高超。⑥鳳:鳳凰鳥。鯤: 傳說中的大魚。⑦絕: 超越。杳冥: 極高遠看不清的地方。⑧鷃: 小鳥。⑨昆侖之墟: 昆侖山腳。暴 (pu): 曝曬。鬐(qi): 魚鰭。碣石: 渤海畔之山名,在今河北昌黎縣。孟諸: 大澤名,故址在今河南商丘縣東北。尺澤: 小水塘。鯢 (ni): 小魚。⑩瑰意琦行: 卓越不凡的思想和行為。瑰,珍貴; 琦,卓異、美好。
【譯文】 楚襄王問宋玉說: “先生有什么不檢點的行為嗎? 為什么那么多的士人百姓都在強烈地議論你的不是呢?”
宋玉回答說: “嗯,是的,確實有這種情況。請大王寬恕我的罪過,讓我把話講完。
“有位客人在郢都唱歌,他開始唱 ‘下里巴人’ 之歌,城中跟著他一起唱的有數千人; 他唱較高級的 ‘陽阿薤露’ 之歌,城中跟著他唱的有數百人; 他唱高雅的 ‘陽春白雪’ 之歌,城中跟著他唱的不過數十人; 最后,他高唱商音,低吟羽音,再夾雜流動的徵音,音調曲折變化無窮,城中跟著他唱的只有幾人而已。可見,樂曲越是高雅美妙,能夠應和跟唱的人就越少。
“所以,鳥類中有鳳凰,魚類中有碩大的鯤魚。鳳凰展翅搏擊云天九千里,超越云霧,背負青天,足踏浮云,翱翔在高遠的九天之上。那些跳躍在籬笆上的鷃雀,怎能同它一樣了解天地的高遠呢? 鯤魚早晨從昆侖山腳出發,中午在渤海邊的碣石上曬太陽,晚上停息在孟諸的大澤里。那些小水塘里的鯢魚,怎能和它一樣測知江海的廣闊呢?
“不只是鳥中有鳳凰,魚中有鯤魚,士人之中也有杰出的圣人。圣人有卓越的見解和不平凡的行為,超塵脫俗,卓爾不群,那些凡夫俗子又怎能了解我的所作所為呢?”
【鑒賞】 本文通過楚王聽信讒言,責問宋玉之“遺行”,宋玉巧妙設譬取喻進行答辯,表現了宋玉超然獨處、不同流俗的孤芳自賞的情懷,反映了楚頃襄王時宗室專權、朝政日非、嫉害賢能的黑暗現實。
全文結構簡潔明晰,一問一答,毫無枝蔓。
首先,寫楚頃襄王聽信讒言,責問宋玉。宋玉宕開一筆,滿口承認有 “遺行”,不作申辯,只是希望寬恕,讓他把話說完。
其次,寫宋玉的答辭。其答辭以講故事的形式,表面與 “遺行”無關,實則均為“遺行”進行辯駁。分三個層次: 一是講一位歌手在郢都唱歌,唱 “下里巴人”低級通俗歌時,唱和者數千人; 唱 “陽阿薤露”較高級的歌時,應和者數百人; 唱高雅的“陽春白雪”之歌時,能跟著唱的不過數十人; 最后唱高難度的變化無窮的歌時,能和者只有幾人。可見“曲高和寡”,暗示智高之人不為人理解。二是以鳳凰、鯤魚與鷃雀、小鯢的對比,說明渺小的鷃雀、小鯢之類的讒佞小人不會理解如鳳凰、鯤魚一類大智者的胸懷與能力。三是以圣人與世俗之民的對比,說明凡夫俗子哪能了解我 (圣人) 的所作所為。三重對比中,宋玉自比為高雅之樂曲、鳥中之鳳、魚中之鯤、人中之“圣”,說明自己博大精深,情操高尚,與那些鼠目寸光的讒佞小人有天壤之別,故遭到他們的誣陷也就不足為怪。盡管宋玉沒有對“遺行”進行辯解,但“故事”一完,“遺行” 之誣也就不攻自破。宋玉的高潔清高、孤芳自賞自然顯現,楚頃襄王及周圍佞臣的昏庸、惡劣昭然若揭。
全文運用比喻,生動形象,理寓其中; 逐層推進,逐層深入; 答辯一完,戛然而止,如載奔馬,干凈利落,有余音繞梁之效。
上一篇:《古文觀止·《楚辭》·宋玉對楚王問》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左傳·宮之奇諫假道》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