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曹植
步登北邙阪, 遙望洛陽山。
洛陽何寂寞, 宮室盡燒焚。
垣墻皆頓擗, 荊棘上參天。
不見舊耆老, 但睹新少年。
側(cè)足無行逕, 荒疇不復(fù)田。
游子久不歸, 不識陌與阡。
中野何蕭條, 千里無人煙。
念我平常居, 氣結(jié)不能言。
〔北邙〕山名,在洛陽東北。〔宮室句〕初平元年(190),董卓挾漢獻帝遷都長安,把洛陽的宗廟宮室全部焚毀。〔頓擗〕頓,塌壞;擗(pi),分裂。〔疇〕田畝。〔田〕耕種,作動詞用。〔念我句〕這句是代久不歸的游子即應(yīng)氏措辭,應(yīng)氏或曾家于洛陽。
這是一首送別詩。建安十六年,作者隨其父曹操西征馬超,路過洛陽時送別應(yīng)玚、應(yīng)璩兄弟,看到洛陽遭董卓之亂以后的荒涼景象,心中憤懣郁結(jié),因以為詩。詩以白描為主,語言樸實,但感情濃郁深沉,是作者心靈深處流淌出的歌。
送別是傷感的,但友情卻是火一般的熱烈。李白唱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樣雋永的詩句,可本詩的作者卻始終將自己的感情壓至最低潮,也不失為一首名作。
詩人登上北邙山,遠眺昔日京城,看見了什么呢?是繁華的街道和擁擠的人群嗎?不,只看見寂寞的洛陽城中,殘垣斷壁,荒草凄凄。凄涼之情由此而生。這開頭四句為作者的送別勾畫了一幅極其悲涼的背景:蒼天之下,橫亙一座死城,三二人在指點山河,追憶往事。無法用語言表述,只能是一幅無聲的遠景畫,作者重筆涂染的是自己郁結(jié)的感情,是對友人遠行所見之破敗景象的惋惜之情。第三句中的一個“何”字,把造成這種慘象的原因提了出來,其實不用回答,旨在引人深思,促人反省,煉字之妙,讓人折服。物雖破敗,但依然存在,可是人卻是新人。七、八二句把作者的寂寞,愴涼的感情引向深淵。有什么能比物在人亡更令人傷感的呢?詩到此,作者的情感似已麻木,沒有沉重的嘆息,沒有滾滾的熱淚,有的只是茫然不知所措。是啊,熟悉的景物引人回憶,陌生永遠不會引人共鳴,這換了的世界,怎么能讓作者接受呢?下面兩聯(lián)從側(cè)面烘托了洛陽的荒涼。先用一組工整的對仗起興,推出了游子不識歸路的情景。尋常巷陌,舞榭歌臺都煙消云散,田野中的道路也讓荒棘封死,久在他鄉(xiāng)的故人如何敢貿(mào)然在這片愴夷滿目的土地上舉足。此時,詩歌作者的大筆渲染和鋪排,已經(jīng)把愴涼悲憤之情推向最深層,溢滿了整個胸襟。滿則溢,于是作者發(fā)出長長的嘆息,昔日繁華富庶的中原怎么會變成千里無人煙的荒漠呢?這是作者感情不能自禁的流露,也是歷史本身沉重的嘆息。最后兩句是作者替朋友的代言,“不能”二字含蓄深刻,既點明了這首詩的主旨,也解釋了詩的沉凝、寂寥氛圍形成的原因。
全詩質(zhì)樸無華,骨氣峭拔,深得建安時期詩歌的精髓。感情溶于寫景之中,盤旋曲折,蕩氣回腸。詩為送別而作,但全篇無一字寫送別,可情之切、意之深卻昭然若揭,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
上一篇:《賊退示官吏并序·唐·元結(jié)》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采地黃者·唐·白居易》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