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歐陽修·豐樂亭記
修既治滁之明年①,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 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 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顧而樂之。于是疏泉鑿石,辟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
滁于五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景兵十五萬于清流山下②,生擒其將皇甫暉、姚鳳于滁東門之外,遂以平滁。修嘗考其山川,按其圖記③,升高以望清流之關,欲求暉、鳳就擒之所。而故老皆無在者,蓋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內分裂,豪杰并起而爭,所在為敵國者,何可勝數。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憑恃險阻, 刬削消磨。 百年之間, 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欲問其事,而遺老盡矣。今滁介江淮之間,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 民生不見外事,而安于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養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④!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⑤。遂書以名其亭焉。
【注釋】 ①滁:滁州,今安徽滁縣。②嘗以周師破李景兵:宋太祖趙匡胤在稱帝前是后周世宗 (柴榮) 的大將。956年,他率軍在滁州西南的清流山擊敗南唐中主李景 (璟)的部隊。③圖記: 地圖和文字記載。④涵煦: 滋潤化育。此指宋王朝功德無量,養育萬物。⑤刺史: 本為漢代的州官,此代指宋朝的知州。
【譯文】 我管治滁州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出滁州水的甜美。詢問滁州本地人,知這水源就在州城南面大約百步的近處。那兒上面是豐山,高聳獨立; 下面是幽深的山谷,黑幽幽地藏著; 中間有清泉,翻滾涌冒出來。無論仰望俯視,還是左右顧盼,都很悅目。于是我疏通泉水,鑿開亂石,開辟一塊地作為亭子,與滁州人來往游玩其間。
滁州在五代戰亂年代,是戰爭要地。從前宋太祖曾率后周的軍隊打敗南唐李景的十五萬軍隊于清流山下,活捉了他的將領皇甫暉和姚鳳于滁州城東門外,從而平定了滁州。我曾考察過它的山河地形,根據它的地圖和文字記載,登高眺望清流山關口,想找到皇甫暉和姚鳳被擒的地方。而老年人都已不在了,真的是天下的平定已很久很久了。自唐朝失去統治,海內分裂,豪杰紛起爭奪,在各地建立起的國家,數不勝數。直到宋王朝承接天命,圣人一出,四海就統一了。過去所憑持的高山險地,都鏟削消磨了,百年來人們只是淡漠地觀看這些高山清水了。想打聽有關歷史的事跡,可遺老們都去世了。今日的滁州處于江淮之間,車船商販、四方賓客都不來,百姓不知外邊的事而安心于田土謀生,并樂于這樣生老終死。有誰知道皇上的功德使人們休養生息,承受皇恩已百年之久呢!
我來此地,喜歡它的地方僻靜、事務簡少,又喜愛它的風俗安閑。發現這處山谷間泉水后,就天天和滁州人仰望高山、俯聽泉流,采摘幽香的花草,承受大樹的蔭涼,風霜冰雪,清秋顯露,四季景色無不可愛。又幸運地碰到當地人民由于連年豐收而歡樂,喜歡跟我同游。于是我根據這里的山河地理,說出它風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安然享受豐年快樂的原因,是幸運生在無動亂的時期。宣揚皇上恩德,并與民同樂,這是刺史的本職。于是就把 “豐樂” 作為這個亭子的題名了。
【鑒賞】 本文作于仁宗慶歷六年(1046),即歐陽修因參與“慶歷新政” 的改革而被貶到滁州的第二年。作者雖政治上失意,但仍關心國家的改革,因此全文主旨并不在記述豐樂亭的美景,而在于以贊頌皇上功德、人民安樂,婉諷保守派,提醒人們居安思危,勿忘國家大計。文章先簡單交代了發現泉水和修建豐樂亭的經過。然后放開文筆,追敘五代戰亂時期發生在滁州的史跡,說明此地乃戰爭要地; 由于“圣人”趙匡胤的出現,才結束了長期的紛亂,并由于宋王朝百余年的休養生息政策,才使滁州人民享受“豐年之樂”。最后描述自己與民忘情山水的快樂,并點明亭子命名的意義。全文夾敘夾議,今昔對比,從容不迫又蘊含感慨和寄寓。
上一篇:《古文觀止·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光武帝·臨淄勞耿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