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琯
春明門前灞水濱,年年此地送行頻。
今年送客不復返,卷土東來避戰(zhàn)塵。
《商歌》十首,這里賞析其中之一首。
雷琯,坊州(今陜西黃陵縣)人,曾做過國史館從事。金宣宗貞祐四年(1216)十一月,蒙古軍進入關中,攻破潼關等地。關中一帶百姓棄家東逃者數(shù)十萬人。雷琯當時在《商歌》前言中說:百姓東徙時,“攜持負重,絡繹山谷間。晝餐無糗糒,夕休無室廬。饑羸暴露,濱死無幾。……聞之悲不可禁,乃為作《商歌》十首。”《商歌》乃古代悲涼低沉之歌。作者選用這種體裁描寫關中百姓在兵荒馬亂、死里逃生中的悲慘事件再合適不過了。
“春明門前灞水濱,年年此地送行頻。”春明門:唐代長安有三個東門,正中的一個叫春明門。灞水是河名,河上有橋,名灞橋。唐人送客往往到灞橋話別。因此,這里送行的人非常之多而且頻繁。“今年送客不復返,卷土東來避戰(zhàn)塵。”為什么“今年送客不復返”呢?是因為今年送客特別,與往常不一樣了,他們中已沒有誰是送客的,誰又是被送的,他們都是一起卷土東徙去避戰(zhàn)禍的。
這首詩平淡無奇,通俗易懂,好像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反復讀之,便覺得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魅力,不在于華麗的詞藻,不在于奇絕的藝術手法,而在于它描寫的事件。它描述的事件,在當時是人人矚目、事后人人關注的重大的悲慘事件,在描寫這一重大事件的詩中,這首為提綱挈領,起序言作用的好詩。此乃平中見波瀾,淡中出奇絕。因此,這首詩方能列《商歌》十章之首,數(shù)百年來久傳不衰,歷代詩家選注時,不管十中選幾,均選此首。
上一篇:李俊民《過古塞》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元好問《風雨停舟圖》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