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沈括
治平元年1,常州日禺時2,天有大聲如雷,乃一大星,幾如月,見于東南3。少時而又震一聲,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墜在宜興縣民許氏園中4。遠近皆見,火光赫然照天5,許氏藩籬皆為所焚6。是時火息,視地中只有一竅如杯大,極深。下視之,星在其中,熒熒然7;良久漸暗,尚熱不可近。又久之,發其竅,深三尺余,乃得一圓石,猶熱。其大如拳,一頭微銳,色如鐵,重亦如之。
州守鄭伸得之8,送潤州金山寺9,至今匣藏,游人到則發視。王無咎為之傳甚詳10。
1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治平:宋英宗年號。2常州:在今江蘇省。日禺:日落。禺:禺谷,傳說中日落的地方。3見;通“現”,出現。4宜興縣:屬常州。5赫然:光彩奪目的樣子。6藩籬:竹木編成的圍欄。7熒熒然:光彩煥發的樣子。8州守:常州太守。9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10王無咎:宋初學者,好書力學。
【析點】 在沈括以前,關于隕石現象的記載,我國史書早已有之,但像本文如此翔實而生動地加以描述似未曾見,且以往的記載大多出于獵奇心理或因此附會出“天人感應”的無稽之談。惟其如此,本文對治平元年常州發生的隕石現象所作的詳細說明在今天就顯得彌足珍貴,它為我們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天文學方面的研究資料。
值得關注的是,在關于隕石的諸多記載中,是沈括第一次提到了隕石的質量——“色如鐵,重亦如之”。其觀察之細致準確令人嘆服。
至于本文關于隕石“匣藏”于金山寺中,“游人到則發視”的記載,是否對今天的旅游業也有所啟示呢
上一篇:《陋室銘》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陵州鹽井》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