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肇2
李舟好事,嘗得村舍煙竹3,截以為笛,鑒如鐵石4,以遺李牟5。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維舟吹之6,寥亮逸發7,上徹云表。俄有客獨立于岸8,呼船請載。既至,請笛而吹,甚為精壯,山河可裂,牟平生未嘗見。及“入破”9,呼吸盤擗10,其笛應聲粉碎,客散不知所之。舟著記,疑其蛟龍也。
1本文是《國史補》卷下中的一則。該書記唐代開元至長慶間一百多年的史事308件。2李肇(生卒年不詳):唐代元和間翰林學士,有《翰林志》及《國史補》。3煙竹:竹子的一種。4鑒:鏡,此處形容竹笛明亮如鏡。5遺(wei):贈送。6維舟:疑原文此處有錯字,“維”當作“為”;或“舟”當作“牟”,“維”為語首助詞。7寥亮:即嘹亮。逸發:奔放。8俄:不久。9入破:古代樂曲專用名詞,大型樂曲分為“散序”、“中序”、“破”三個部分,“破”的開頭即“入破”,此時曲調高昂,節奏急速。10呼吸盤擗(pi):形容吹笛時用氣的情況。盤:屈曲。擗:剖開。
【析點】 這篇描寫音樂的短文,讀之使人如聞月夜江上傳來的笛聲。作者使用以賓襯主的手法:寫音樂,笛聲為主,笛形為賓,以特異的笛形襯絕妙的笛音;寫笛聲,客的吹奏為主,李牟的吹奏是賓,以李牟沖天的笛聲進一步托起客那震裂山河、金石為開的笛聲;再配以月夜泛江的背景,這才完整地繪出了客所吹奏的超凡入圣的樂聲。
李牟及客的吹奏各用了八個字描寫,前四字——李牟的“寥亮逸發”,客的“甚為精壯”——是對笛聲的特色進行直接描繪;后四字——李牟的“上徹云表”,客的“山河可裂”——是對笛聲的效果進行夸張。描繪是實寫,夸張是虛寫,實虛結合,既給人具體的聽覺感受,又給人造成豐富的想像。
文末寫疑客為蛟龍,并非“蛇足”,雖有虛幻色彩,但收到的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的藝術效果。
同樣的故事還出現在較《國史補》成書晚二十余年的《逸史》,題為《李謩》,篇幅大為加長,情節更為曲折豐富,成為一篇傳奇,但在文筆簡凈及笛聲的描寫上,本文還是有其獨到之處。
上一篇:《雜題二則》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李伯時《淵明歸去來圖》》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