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晚煙林澹翠微,江邊秋月已明暉。縱遠柂,適天機,水底閑云片斷飛。
[賞析]
此詞描繪漁父秋日生活。起句以優美的筆觸描繪了一幅秋景圖:日落西天,煙籠遠樹,山氣青翠,秋水漣漪,秋月皎潔,多么靜謐、恬美! 作者善于以精煉準確的詞語描繪景物,這兩句所寫之秋景,不僅有空間的轉移,而且有時間的變化。“薄晚煙林澹翠微”描繪傍晚的秋景。以 “煙”字修飾樹林,生動地表現了時近傍晚,樹木在暮靄沉沉之中,所呈現的煙霧朦朧之美。“翠微”指山色青翠,加上一個 “淡”字,亦顯示出黃昏時刻青翠山巒的淡雅之貌。“江邊秋月已明暉”,畫筆轉移,空間由翠山煙林轉向江邊秋月,從而也展示了時間的推移山傍晚進入夜間。這里秋江在秋月的朗照下,更清澈澄明,秋月在秋江的輝映中,更皎潔明朗,真是月光映水,水光接天。
作者把秋夜的背景精心描繪之后,又將主人公 一位“縱遠柂,適天機”的漁父納入畫面中。他放開船舵,任一葉扁舟飄蕩在茫茫碧波之上,他適應自然規律,而無所追求。作者筆下的漁父,不是“獨釣寒江雪”,也不是“出入風波里”,而是縱一葦于茫然,不知所憂,不求所往,似乎駕長風,羽化而登仙。當然這一形象,又是文人眼中的漁父形象,作者通過這一安然無憂的形象,表達了自己對安適隱逸生活的向往,對顛簸動蕩生活的厭倦。作者即位于國家危難之時,父兄被虜北去,金兵屢犯,大內常遷,每每如喪家之犬。如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破天長軍 (今安徽天長縣),趙構得報,即披衣戴盔逃遁,宮人里散,城中大亂,軍民爭斗奔竄而死者,不可勝數。構逃至瓜州鎮 (在今邗江縣南),即乘小舟渡江至京口(今鎮江市)。時百宦未至, 僅內侍數人, 禁軍無一從者 從行者無寢具, 而一國之君的趙構,此時僅以貂裘臥覆各半以御寒。幾日之內,又從京口奔至錢塘。一月之內, 幾處顛簸逃亡。 三月, 驚魂稍定, 又有統制苗傅、 劉正彥發動兵變,逼構禪位,構遂禪位于年方3歲之太子趙敷,時北風勁吹,構居室無簾帷,坐一竹椅上扼腕嘆息。直至四月,勤王師至,構才復位。這動蕩顛簸的生活,這生死難卜的歲月怎不令他驚慎、厭倦?
結句“水底閑云片斷飛”,是以閑云繾綣的藝術形象,進一步烘托漁父的閑適自足、自樂其樂。“水底”兩字,展示出閑云舒卷自如的形象是漁父乘扁舟時低首所見的水中側影。水中側影除閑云外,可能還有其他,然而作者一并剪除了,只留下“閑云”;“云”前貫以“閑”字,不僅形象地勾出白云舒卷自如之態,而且還有力地揭示了漁父閑適自愉的精神狀態。“片斷飛”寫得尤為精妙,既生動地勾出白云忽聚忽散、翩翩飛動之勢, 又從閑云舒卷飛翔的形象中, 暗示了船行之速。 這繾綣的白云寄托了作者遺世之思,使他擺脫了世事紛紜的煩惱,皈依到大自然的懷抱中。
上一篇:宋高宗—趙構《漁父詞(其九)》
下一篇:宋高宗—趙構《漁父詞(其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