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王禹偁·黃岡竹樓記
黃岡之地多竹【1】。大者如椽【2】,竹工破之,刳去其節【3】,用代陶瓦;比屋皆然【4】,以其價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5】, 雉堞圮毀【6】, 蓁莽荒穢【7】;因作小樓二間, 與月波樓通 【8】。遠吞山光, 平挹江瀨 【9】, 幽闃遼【10】, 不可具狀【11】。夏宜急雨,有瀑布聲; 冬宜密雪, 有碎玉聲。宜鼓琴, 琴調和暢; 宜詠詩, 詩韻清絕; 宜圍棋, 子聲丁丁然【12】;宜投壺 【13】, 矢聲錚錚然; 皆竹樓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14】, 被鶴氅衣 【15】, 戴華陽巾 【16】,手執《周易》一卷, 焚香默坐, 消遣世慮【17】。江山之外, 第見風帆沙鳥【18】、煙云竹樹而已。待其酒力醒, 茶煙歇, 送夕陽, 迎素月, 亦謫居之勝概也。
彼齊云、落星 【19】, 高則高矣! 井斡、麗譙 【20】, 華則華矣! 止于貯妓女, 藏歌舞, 非騷人之事 【21】, 吾所不取。
吾聞竹工云:“竹之為瓦, 僅十稔【22】; 若重覆之, 得二十稔。”噫! 吾以至道乙未歲自翰林出滁上【23】, 丙申移廣陵【24】, 丁酉又入西掖【25】, 戊戌歲除日有齊安之命 【26】, 己亥閏三月到郡。四年之間, 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處。豈懼竹樓之易朽乎?后之人與我同志【27】, 嗣而葺之【28】, 庶斯樓之不朽也。
【注釋】
【1】 黃岡: 今湖北黃岡縣。
【2】 椽 (chuan): 屋頂支瓦片的木條。
【3】 刳 (ku): 剖、挖空。
【4】 比: 并、連。
【5】 子城: 大城外面的套城。隅 (yu): 角。
【6】 雉堞 (zhi die): 城上的矮墻。圮 (pi): 傾塌。
【7】 蓁莽: 蓁, zhen音真, 密集的野草雜樹。
【8】 月波樓: 黃岡城西北角的一座城樓。
【9】 挹 (yi): 汲取, 舀。瀨 (lai): 沙灘上的淺水。
【10】幽闃(qu):清幽寂靜。遼夐(xiong):遼闊遙遠。
【11】具:全部。
【12】丁丁(舊讀zheng):象聲詞。
【13】投壺:游藝的一種。向長頸壺中投箭,以投中多少分勝負。
【14】公退:辦完公務。
【15】被:同披。鶴氅衣:氅(chang):烏羽制成的衣服。
【16】華陽巾:道士戴的帽子。
【17】世慮:世俗雜念。
【18】第:但、只。
【19】齊云:樓名,古名月華,唐恭王造,在江蘇吳縣。落星:樓名,三國時孫權所造,在南京落星山。
【20】井斡:樓名,漢武帝造,在長安。斡,音寒.麗譙:樓名,魏武帝曹操所建。
【21】騷人:詩人,文人。
【22】十稔(ren):十年。谷熟稱稔。古代一年收獲一次,故一年為一稔。
【23】至道:宋太宗年號(995——997)。出:貶出京城。
【24】廣陵:即揚州。
【25】西掖:中書省,中央的行政機構。因在皇宮西邊,故稱西掖。
【26】齊安:即黃州,郡治在今湖北黃岡縣。除日:除夕。
【27】同志:志向相同。
【28】嗣(si):繼續。葺(qi):修理。
【賞析】
好一篇閑逸自適,鄙視權貴,豁達大度的詠物抒懷,借景言情的纖秀文章。言詞靈艷但不華麗;駢美但不空泛;質實但不笨拙;無雍榮華貴之濃艷;有淡雅清幽之姿容,風格疏朗瀟灑,行文自然流暢,代表了王禹偁文章的固有特色。
文章為竹樓作記,似信筆寫來,層次分明,渾然天成,極自然,極親切。首先介紹竹瓦,“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節,用代陶瓦;”所有的房屋都是如此,因為他的價錢便宜而且省工省時。
正因竹瓦“價廉而工省”所以作者在到達黃岡謫居后,建了小樓兩間。接下來的描寫,作者完全略掉了建樓的過程,在極簡略地介紹了竹樓的位置之后,極寫了竹樓的妙處。在“子城”的西北角,城上的“矮墻坍塌”“蓁莽荒穢”建起兩間與“月波樓”相通的竹樓。登上竹樓,遠望可把山光盡收眼底,平視江灘流水似乎掬手可得。夏日急雨落下,如聽飛瀑濺落;冬天密雪飄灑, 似聞碎玉敲擊。在樓內, 最適合彈琴, 聲音和諧流暢; 最適合吟詩, 詩韻清新奇絕; 最適合圍棋, 投子聲丁丁然悅耳, 最適合投壺, 矢入壺錚錚然十分動聽。所有這些妙處, 都是因為竹樓的緣故才得以顯示出來。
在極力渲染了竹樓的高妙之處后, 作者寫出了居住在竹樓中人物的感受, 一股閑逸自適的情緒油然而生,辦完公務之后, 身披鶴氅衣, 頭戴華陽巾, 儼然一派道士裝束, 手捧《周易》推斷陰陽之理, 默然端坐, 焚香養性, 分明超然物外之態。憑樓遠眺, 江山寥闊, 只見風送帆影, 鳥落平沙, 竹樹朦朦, 煙云渺渺。待到酒力初醒, 品茶已罷香爐煙熄, 時至黃昏, 送走夕陽落照, 迎來浩月皎潔, 這一切正是謫居于此地的佳境。
以上兩段, 作者繪聲繪色地描寫出竹樓自身的佳妙, 以及身居樓中的抒情主人公的親身感受。在寫景中抒情, 于抒情中詠物, 使得情與景、物與我水乳交融, 渾然一體。作者對竹樓的稱道, 就如同一幅幅筆墨酣暢的水墨畫。王禹偁如丹青妙手, 從不同角度點染出一個清幽宜人的環境。在對竹樓佳境的描寫中, 使讀者看到他瀟灑的生活情趣。那疏密有致的筆墨, 處處滲透著作者的縷縷真情。對于居住樓中感受的描寫, 他僅用數筆勾勒出一個茶酒自適的隱者形象, 并將人物與竹樓的外部環境產生心靈上的呼應, 使得抒情主人公的情致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把作者淡泊的生活態度如水晶一般通體透明地擺到讀者眼前。
這兩段文字, 幾乎全部是用四字短句, 注意了語音的平仄, 讀起來抑揚頓挫,瑯瑯上口。并且采用了排比、對仗等修辭方法, 增加了文章的節奏感與音樂美,使散文的形式兼有詩歌的神韻, 強化了作品的抒情性, 推動和幫助了作者情緒的表達, 使作品所要傳達的內容與作者所采用的外部形式達到了完美的和諧與統一。
下面一段, 接連用四座歷史上的名樓與竹樓相對照。江蘇吳縣唐代恭王建起的齊云樓和三國時孫權建于今南京落星山上的落星樓, 漢武帝建于長安的井斡樓與魏武帝曹操所建的麗譙樓, 這些有名的高樓“高則高矣”!“華則華矣”! 然而, 只不過是用來“貯妓女、藏歌舞”而已。并非文人墨客們所追求的, 因此為“吾所不取。”作者對竹樓的褒揚, 對名樓的鄙視, 在兩相對比中, 使作者灑脫的胸懷得到了更進一步的展示。作者不慕繁華,清高孤傲的形象卓然于竹樓之中, 江天之外。
文章的最后部分極耐人尋味, 不僅深沉, 而且含蓄蘊藉。作者從竹瓦的耐久程度說及竹樓的易朽, 又從自身不斷謫貶遷徙的事實中申明他對朽與不朽的看法。聽竹工說用竹子作瓦, 只能管十年, 若加蓋一層, 可以管二十年。王禹偁接著說: 唉! 我從至道乙未年由翰林遭貶出京至滁州; 第二年移任廣陵; 第三年又被召回中書省; 第四年的除夕, 又命我來到黃州,今年三月才到任所。作者提到的這幾次貶謫或調動,指的是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孝章皇后死,朝廷不以后禮舉喪,王禹偁提出異議,因此從翰林學士貶知滁州。至道二年(996)有人誣其買馬舞弊,太宗未信,把他由滁州調任廣陵。至道三年(997)朝廷將他調回中央行政機構任知制誥。宗真宗咸平元年(998)參預編寫《太宗實錄》由于,敢于直書史事被貶知黃州。四年之間,幾經貶謫,到處奔波,沒有空閑,不知明年又在什么地方,“豈懼竹樓之易朽乎?”這一句反問表現了作者無比復雜的心境,以及他對于多年來宦海沉浮的無限感慨。王禹偁自從三十歲中進士從政以來,由于“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為己任”,因此不為當權者所容,屢遭貶官,本文正是他在黃州貶所的作品。作者于咸平二年(999)閏三月到達貶所,秋八月十五日撰成此篇。四年間屢遭變故,頻繁的奔波,“僅十稔”而朽的竹瓦,對于王禹偁來說已經是夠長的了。文中最后說,“后之人與我同志”繼續修葺,那么,或許這竹樓是可以不朽的。平靜的敘述,淡淡的感慨,都蘊涵著作者多年來仕途顛沛的憤激不平。同時又透出了他豁達自適,隨遇而安,略顯消極的人生態度。盡管如此,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產生這種思想似乎也無可指摘,文章的結尾處,言有盡而意無窮,能引起人不盡的聯想,使文章更加深刻,蘊涵更加豐富。
上一篇:《古文觀止·隋唐五代文·韓愈·鱷魚文》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宋金元文·王禹偁·黃州新建小竹樓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