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海之墟②,浡泥所處。煦仁漸義,有順無忤。撦撦賢王③,惟化之慕。導(dǎo)以象胥④,來奔赴⑤。同其婦子,兄弟陪臣。稽顙闕下⑥,有言是陳。謂君猶天,遺其休樂,一視同仁,匪偏厚薄。顧茲鮮德,弗稱所云,浪舶風(fēng)檣; 實勞懇勤。稽古遠(yuǎn)臣⑦,順來怒趙⑧。以躬或難,矧曰家室⑨。王心亶誠,金石其堅。 西南蕃長, 疇與王賢⑩。矗矗高山, 以鎮(zhèn)王國。饞文于石,懋昭王德(11)。王德克昭,王國休寧。于萬斯年,仰我大明。
[注釋]
①浡泥:一作勃泥,又作浡尼。浡泥國即今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島。鎮(zhèn)國山詩: 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于永樂三年 (1405) 遣使入貢明朝, 明成祖遣官封他為國王。 他很高興, 便率領(lǐng)妃子、 弟妹子女及陪臣泛海來朝,于永樂六年八月入都朝見明成祖。同年十月,麻那惹加那國王病卒于客館, 以王札葬于南京, 其子遐旺襲封國王。 十二月, 明朝派中官張謙等護(hù)送遐旺返國。 麻那惹加那生前曾請求明成祖將浡泥國的后山封為一國之鎮(zhèn), 到這時, 遐旺又請求,成祖于是遂封其后山為長寧鎮(zhèn)國之山,命張謙等在那里立碑,皇上御制碑文,并系之以詩。
②炎海: 指南海炎熱的地區(qū)。墟: 大丘,此指島嶼。
③撦撦: 勤懇、 恭謹(jǐn)。
④象胥:古通譯官名。《周禮·秋官 ·象胥》:“掌蜜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 而諭說。”
⑤遹(yu): 發(fā)語詞。
⑥稽顙 (qi sang): 行跪拜禮時,頭至地,即叩首。
⑦稽古: 帝王詔諭的套語。
⑧(ji): 怒走, 走。
⑨矧 (shen): 亦、又。
⑩疇: 誰。
(11): 懋 (mao) 昭: 極大地彰明顯示。懋: 盛大。
[賞析]
封一方之主山為鎮(zhèn),我國自上古就盛行。《尚書·舜典》:“封十有二山。”孔安國解釋為 “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為其州之鎮(zhèn)。”這種做法,一直流傳到后世。明成祖奪得皇位后,鞏固了政權(quán),四海臣服,他先后四次為外國封山,并皆御制詩文,以炳耀海外。為浡泥國封長寧鎮(zhèn)國山,是第三次為外國封山。沈德符曾稱頌這些詩文 “詞旨雋蔚”(《明詩綜》卷一引),可見它們都是成祖的代表作。
本詩雖專為封山而作, 但重點卻在贊頌浡泥前國王麻那惹加那的賢德及對大明的忠心臣服。“炎海之墟,浡泥所處”,詩先點出浡泥國的方位,為南方海中一島國。就是這樣的國家,卻“煦仁漸義,有順無忤”。受著仁義的滋養(yǎng)影響,他們從不違背仁義,又有“惟化之慕”的恭謹(jǐn)勤懇的賢王, 于是便率領(lǐng)妻子兄弟陪臣遠(yuǎn)來大明,“稽顥闕下”稱臣。這些,都用鋪陳的手法,便于追述事情本末。繼而贊頌浡泥與大明的關(guān)系,“金石其堅”,是雙方關(guān)系的保證。末尾點出“矗矗高山,以鎮(zhèn)王國”及立石刻文的主旨。詩的詳略取舍由立碑的目的而定,很得當(dāng)。
詩用凝煉的四言體,沉郁莊重。上承《詩經(jīng)》六藝之“賦”,鋪陳敘事,便于體現(xiàn)頌揚之情。用字典雅,“煦”、“漸”、“撦撦”、“匪”、“稽古”、“疇”、“懋”等的自然入詩,除使詩的韻律和諧外,也使詩顯得莊嚴(yán)高古,充分體現(xiàn)出文明大國之君的才學(xué)氣度。作為頌文看,這些字也起到了言簡意賅的作用。
上一篇:清文宗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浪淘沙·賦郊外即景》
下一篇:宋高宗—趙構(gòu)《漁父詞(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