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張華
高以下基,洪由纖起。
川廣自源,成人在始。
累微以著,乃物之理。
纆牽之長,實累千里。
宇宙間萬事萬物的運動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這種規律有如一座橋梁,溝通了事與物之間的聯系,即在兩者之間確定了相似點。所以人們往往以物性和事理互為比喻,從而說明某種哲理。張華《勵志詩》四言九章,就常以物性來喻說事理,以表達“勵志”之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本篇為組詩的第八首,以山水等物性為喻,說明要實現大志,必須從小事做起的人生哲理,并以此自勵。
山之高者,由基而上,所在無不然。高山之下有基土,累土積壤以成丘陵,即所謂“丘山積卑而為高”(《莊子·則陽》),“為山者基于一簣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北齊劉晝《劉子·崇學》)。高臺也好,高樓也好,高塔也好,無不是由基而起,由下而上,由低而高。
物之洪(宏)者,由纖而起,也是一般的物性。大至宇宙間星球的形成,小至原子的構造,無不是由極纖細微小的物質結合而成的。在作者,當然還不能理解宇宙和原子,但常見的萬物,同樣包含這一原理。木之大者,起于細蘗,即所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老子》六十四章);聲之宏者,基于微響,即所謂“聚蚊成雷”(《漢書·中山靖王劉勝傳》)。自然界的各種動物,也莫不是由幼小的胚胎發育而成其大者。
川之廣者,由源之合。江河之所以成其大,無不是由于合其眾源,匯其眾流而成的,即所謂“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墨子·親士》),“不積小流,無以成江?!?《荀子·勸學》)。江河湖海,眾水之性,莫不是“庸(用)其涓涓,將助其廣大”(楊炯《公獄辯》)。
人之成者,由始之行。人之所為,欲圖其成,自必慎其初,即所謂“君子慎厥初”(應璩《百一詩三首》),“君子慎始而無后憂”(蘇洵《上文丞相書》)。人之所行宜善始以求善終。為計在始,即俗話所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行事在始,即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萬事都得從頭做起,堅持不懈,才能成功,所以古人說“舉大事必慎其終始”(《禮記·文王世子》),“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六十四章)。所謂“慎始”,在于始必由細事小事做起,猶如長途跋涉,須一步步來,才能達到目的地。古人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荀子·勸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累微以著,乃物之理”,總攬前四句,謂山之高者由下而上,物之洪(宏)者由纖而起,川之廣者由源之匯,人之成者由始之慎,莫不是積細微以成顯著,此即“物理”(自然規律)之所在。倘若違背這種“物理”(自然規律),其后果則適得其反。詩的結尾所說“纆牽之長,實累千里”,就是反證?!袄g牽”,馬疆繩。這里語本《戰國策·韓策三》:“馬,千里之馬也;服,千里之服也,而不能取千里,何也?曰:子纆牽長?!鼻Ю锺R若系以長繩,反而有累它的行動,跑不了千里。這個反證,應當說是一個跛腳的比喻,沒有抓住合乎邏輯的相似點,但道理還是明白的,就是欲速則不達,事與愿違。
這首詩旨在勵志,意在修身,所要自勵的無非是道德的修養要點點滴滴去做,學識的積累要時時刻刻去學,事業的創建要一步一步去干,累微而顯,積少成多,從小到大。詩中說的雖是個人修身的道理,但具所包含的哲理,在我們今天看來,卻是貫穿于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一切進程之中,是帶有普遍性的規律。
上一篇:《勸少年·[唐]李锜》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勁草行·[元]王冕》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