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這是王安石一首有名的五絕,末二句尤為人們所熟知。
前兩句實寫梅花。從“獨自”兩字可知,雖說是“數枝”,卻僅有一株。這株梅花并不是生長在醒目的地方,而只是在人們很不注意的“墻角”默默開放。綜上兩點,再著以“凌寒”二字,我們可以想見,詩人是有意識將這株梅花人格化的。在詩人的眼中,這株梅花乃是不畏強暴,孤芳自賞,以及絕不趨炎附勢、阿諛奉承等品德的象征;而從詩人本身的倔強性格及其出處大節來看,不也正是他自己形象的寫照嗎!因此,兩句在形式上固然是采用賦的手法,其實更含有比喻——自喻的意蘊。如果我們將這兩句僅僅看作是純粹的寫實,那就未免膚淺,難以窺見詩人的用心了。
末兩句實寫詩人的感受。幾枝白色的梅花盛開,遠遠望去,仿佛是銀色的雪花,這是從直觀的角度得到的表面印象。然而由于梅花的幽香不斷傳送到鼻端,通過嗅覺進行理性的辨析,詩人得出了“不是雪”的結論。所以第四句乃是“因”,第三句才是“果”,兩句實際上是倒裝來說的。那么這兩句有沒有喻意或寄托呢?回答只能是也許有。“雪”和上文的“寒”有直接關系,梅花“凌寒”而開,發出幽香,正是克服了寒冬的威脅所取得的勝利。再說,梅花和雪花在形象、色澤上有相似之處,在本質上卻是對立的:一有香,一無香;一有情,一無情。作者堅定地推行新法,當時就被某些人視為不近人情之人。據此,這里是否隱含著對上面這類誤解、攻擊進行解釋甚至駁斥的意思呢?“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作為讀者的一員,筆者只能以譚獻《復堂詞話》中的這兩句話來自圓其說了。
上一篇:歐陽修《豐樂亭游春》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