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向前朝號白云,后來消息杳無聞。
如今若肯隨征召,總把三峰乞與君②。
[注釋]
①陳摶 (906? —988): 字圖南,自號扶搖子。宋真源 (今河南鹿邑) 人,生于唐末,曾考進(jìn)士未中,隱居華山修道,遁避五代頻仍的動亂。周世宗柴榮曾召他為諫議大夫,不受,宋太宗時賜號希夷先生, 死于太宗朝端拱初年。 著有 《指元篇》、 《三峰寓言》、《河洛真數(shù)》 等道教著作。 民間傳為神仙, 稱 “陳摶老祖”。
②三峰:指西岳華山。華山有蓮花、明星、玉女三峰,最為著名,常用以借指華山。唐崔顥《行經(jīng)華陰》詩: “苕太華俯
京, 天外三峰削不成。”元王實(shí)甫 《西廂記》: “恨壓三峰華岳低。” 乞 (qi,讀去聲): 給予。詩中指賜給。唐李白 《少年行》詩: “好鞍好馬乞與人。”
[賞析]
讀過魯迅小說《祝福》,都會記得魯四老爺書房里掛的那幅朱拓陳摶老祖寫的“壽”字。讀過元代馬致遠(yuǎn)的雜劇《陳摶高臥》,也忘不了趙匡胤與鄭恩“微時”請陳摶算命的故事。 陳摶神機(jī)妙算, 預(yù)言趙匡胤就是一統(tǒng)太平天子。讀過《水滸》,更難忘懷“引首”部分所寫北宋開基時陳摶遙賀的那段逸事:“那時西岳華山有個陳摶處士,是個道高有德之人,能辨風(fēng)云氣色,一日騎驢下山,向那華陰道中正行之間,聽得路上客人傳說: ‘如今東京柴世宗讓位與趙檢點(diǎn)登基。’ 那陳摶先生聽得,心中歡喜,以手加額,在驢背上大笑,顛下驢來。人問其故,那先生道: ‘天下從此定矣!’”正因?yàn)殛悡慌c宋天子存在著如此特殊的關(guān)系,因此,據(jù)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記載,天下安定后,“太平興國初,召赴闕,太宗賜御詩,先生服華陽巾,草履垂絳,以賓禮見,賜坐。”這首《賜陳摶》詩,就是宋太宗召見賜坐時寫出來的。
其實(shí)陳摶并非結(jié)識趙氏兄弟 (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匡義,即趙炅) 之后才出名的。早在五代周朝時,他就常被周世宗 (柴榮) 召見,賜號白云先生。本詩頭一句: 曾向前朝(chao)號白云”,回顧的就是陳摶這一段來歷。第二句“后來消息沓無聞”,說的是北宋安定之前,陳摶一直隱居不出。如今天下安定了,宋太宗召陳摶赴闕,一是為了報(bào)答他為大宋 一統(tǒng)制造了輿論,二是希望能借陳摶老祖的神秘力量,幫助自己實(shí)行統(tǒng)治。他給陳摶提出的交換條件是:“如今若肯隨征召,總把三峰乞與君。”如果陳摶肯充作他的智囊,他就把華岳三峰賞賜給這位老道士。這首御賜七言絕句,說的就是這么一回事。
這首七絕明白如話,雖比趙匡胤《詠初日》合律,但氣魄則遠(yuǎn)不如《詠初日》宏大。詩的內(nèi)容,是一場赤裸裸的交易: 太宗要陳摶出山,希望能借助陳摶的神權(quán),以鞏固自己的君權(quán);而陳摶擁有的神權(quán),卻不屑有三峰為代價就貿(mào)然拋售。這位老祖是位聰明人,他寧愿做莊周所說的千歲神龜,“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不愿“死為留骨而貴”,“巾笥而之廟堂之上”。 他的自衛(wèi)方式很奇特, 就是沉沉大睡。 據(jù)《澠水燕談錄》載:“上(宋太宗)方欲征河?xùn)|,先生(陳摶)諫止。會軍已興,令寢御園,百余日方起。兵還,果無功。恩禮特異,賜號希夷。”能長睡百余日方起,可見陳摶老祖確實(shí)是得了道藏真?zhèn)鞯摹3顺了猓悡灰矔鲈姟K驓w詩云: “草澤吾王詔,圖南摶姓陳。三峰千載客,四海一閑人。世態(tài)從來薄,詩情自得真。乞全麋鹿性,何處不稱臣。”跟宋太宗的御賜詩相比,這位老祖的文筆要好得多。
回頭再說宋太宗。趙炅與他同母兄長趙匡胤一樣,也是行伍出身,因此,文墨也甚少。若以唐賢三昧來衡量這首 《賜陳摶》,確實(shí)說不上有什么好處。但趙炅可貴之處在于他雖無文而能尚文。葉夢得 《石林燕語》稱: “太宗當(dāng)天下無事,留意藝文,而琴棋亦皆造極品。”《澠水燕談錄》提到他 “聽政之余,留心筆札”,刻意臨寫王右軍 (王羲之)筆法。并說他 “太宗銳意文史。太平興國中,詔李昉、扈蒙、徐鉉、張洎等,門類群書為一千卷,賜名 《太平御覽》。又詔昉等撰集野史為《太平廣記》五百卷,類選前代文章為一千卷,日 《文苑英華》。太宗日閱 《御覽》三卷,因事有闕,暇日補(bǔ)追之。嘗曰: ‘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另據(jù) 《玉海》記載: 祥符五年八月,宋真宗 (趙恒、宋太宗第三子) 編輯太宗御撰文家總十八部,合二百四十卷: 十一月又編出十五部,總二百三十六卷。一個文墨不多的皇帝而能留下這么多的著述,不能不說他是勤奮的好學(xué)的。要是沒有這番將勤補(bǔ)拙的苦學(xué),或許連 《賜陳摶》這樣的詩都寫不出來呢。
上一篇:明世宗·朱厚熄《賜賈詠詩》
下一篇:唐太宗·李世民《飲馬長城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