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經典·杜甫《詠懷古跡(其三)》七言律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
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①,生長明妃尚有村②。一去紫臺連朔漠③,獨留青冢向黃昏④。畫圖省識春風面⑤,環佩空歸月夜魂⑥。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⑦。
【解題】
本題原有五首,各自成篇,每首詠一歷史人物。作于代宗大歷元年(766)杜甫居夔州(今四川奉節)時。詠懷古跡:由古跡引發而詠己懷,并非專詠古跡。這首是組詩的第三首,詠王昭君。昭君村在歸州(今湖北秭歸),或謂此詩乃大歷三年離夔州出峽至歸州時所作,甚是。詩中從王昭君故鄉寫起,對她為和親而遠嫁乃至死在異邦深為感慨,委婉而深切地表達了王昭君的痛苦和怨恨。沈德潛《唐詩別裁》云:“詠昭君詩此為絕唱。馀皆平平。”
【注釋】
①此句形容昭君村所在地歸州的地勢高峻。從歸州往東南看,似乎群山萬壑都在奔赴荊門。荊門:山名,見李白《渡荊門送別》詩注。②此句意謂歸州還留有生長王昭君的村莊。明妃:即王昭君,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后人又稱明妃,名嬙。原為漢元帝宮女,品貌端麗,相傳元帝召幸宮妃都先看畫像,她因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而被畫得很丑,故始終未得幸。后來匈奴求與漢和親,元帝按圖點昭君前往,臨走時元帝才見到她貌美為后宮第一,悔之,但已無法挽回。窮案其事,殺了毛延壽。又相傳昭君出生在歸州東四十里農村,因稱此村為昭君村。③此句意謂一旦離開漢宮就進入北方沙漠地帶。一:一旦,一經。紫臺:紫宮,皇宮。朔:北方。漠:沙漠地帶,指匈奴所居之處。④此句意謂如今只留下青冢黃昏時仍向著漢朝。青冢(zhong):王昭君墓,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昭君死后葬在胡地,塞外草白,只有她墳上草色常青,故稱青冢。⑤此句意謂元帝從圖畫中豈能認識她的美麗容貌。省(xing)識:察識,認識;此處為豈能察識之意。春風面:美麗的容貌。⑥此句意謂昭君死后佩帶玉環的靈魂在月夜回歸祖國,也只是徒然。環佩:女子身上佩帶的玉制裝飾品。空:徒然。⑦二句意謂千年以來琵琶所奏的仍是胡地曲子,這分明是昭君在曲中訴說著怨恨啊! 論:講述,訴說。
上一篇:杜甫《登樓》七言律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
下一篇:杜甫《閣夜》七言律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