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自珍
河汾房杜有人疑,名位千秋處士卑。
一事平生無齮龁,但開風氣不為師。
龔自珍是一個反社會時流,有思想,有抱負,敢于面向人生的思想家和詩人。他的思想中有很多“時與世忤”的離經叛道的東西,被封建統治者視為“怪物”,一生仕途坎坷,備受排擠、詆毀和打擊,連一些思想傾向進步的朋友,也大多不理解他,把他看作是言行怪誕、放蕩不羈的“狂士”、“呆子”。但龔自珍倔強、執著,他沒有被政治上的打擊和時流所征服,不懈地作詩為文,批判社會,慷慨論天下事,開一代政風、學風和詩風。這首詩正是他要開一代風氣的決心的誓言。
房、杜,指唐朝開國功臣房玄齡和杜如晦,在唐太宗時,房任宰相十余年,杜則官至尚書右仆射,他們二人同理朝政,世稱“房杜”。他們年青時,又都拜王通為師。王通是一位淡薄功名的學者,他在黃河、汾水間招徒授學,據說門生有千多人,其中不少學生后來成了唐朝開國功臣,稱為“河汾門下”。但是,到了宋代,如司馬光、洪邁、朱熹等卻懷疑房、杜不是王通的學生,理由是所稱的這些門人,皆隋唐之際將相功臣,而又“無一人語及通名者”(司馬光:《文中子補傳》),宋以后,更有人斥責他捏造唐初宰相以為門人,迂誕不經。“河汾房杜有人疑”,即指此而言。“名位千秋處士卑”,處士,隱居不仕的讀書人。王通一生隱居河汾,以開館授徒為業,唐朝建國后,朝廷多次征召,他都不去。所以說王通是處士。房杜兩人功業載在史冊,聲名地位流傳千古,而王通只不過是一介處士,地位低微,這一句是申說“有人疑”的原因。龔自珍在這里并不是考證王通是房杜的業師,而是借題發揮:“一事平生無齮龁龁,但開風氣不為師”,這是龔自珍寫此詩的用意所在。齮龁,原意是側齒咬,引申為毀傷。我平生有一件事是沒有人能傷害我的,因為我只是作詩為文來開啟一代風氣,卻從來不招收學生,充當老師。這二句詩語氣平和,但憤慨時流之情自見。而且語義深邃,它批判了歷史上的按官論價的勢利觀,也表現了詩人不畏時流權勢的膽識,流溢著一股正氣。其實,龔自珍并沒有像他說的“但開風氣不為師”。他南歸抵家不久,即先后出掌丹陽云陽書院和杭州紫陽書院講席,他的人品、學問,通過開館授徒這條渠通,影響就更為深遠了。
上一篇:程恩澤《即事一絕》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一百二十五)》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