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梁啟超詩《志未酬》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志未酬,志未酬,問君之志幾時酬? 志亦無盡量,酬亦無盡時。世界進步靡有止期,吾之希望亦靡有止期。眾生苦惱不斷如亂絲,吾之悲憫亦不斷如亂絲。登高山復有高山,出瀛海更有瀛海。任龍騰虎躍以度此百年兮,所成就其能幾許! 雖成少許,不敢自輕。不有少許兮,多許奚自生?但望前途之宏廓而寥遠兮,其孰能無感于余情? 吁嗟乎,男兒志兮天下事,但有進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無志。
中華書局本《飲冰室合集》文集第十六冊
這首詩作于戊戌變法失敗后的第一年(1901)。前一年(1900)冬末,李鴻章斡旋于英、德、日和俄、美、法之間,以秘密出賣東北三省和同意外交團提出的議和大綱十二條為代價,從而使慈禧太后仍然執(zhí)政。這時,亡命于國外的梁啟超眼看“光緒皇上復辟”的希望又破滅了,便以《志未酬》一詩噴吐了他心中大志未酬的悲憤。
詩的開頭三句與結(jié)尾四句前后呼應,中間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志亦”等句為第一個層次,寫自己為追求理想而永無止境地進取;“眾生”等句為第二個層次,寫自己將排除“眾生苦惱”作為大志;“雖成”等句為第三個層次,寫理想的實現(xiàn)在于積少成多。全詩趨向散文化,平易暢達,條理明晰,感情充沛,別具一種藝術魅力。
詩的開頭仰天長嘯,噴發(fā)出“志未酬”的呼喚,結(jié)尾余音繞梁,回蕩著“言志酬便無志”的應和聲;中間還有那“幾時酬”的反問,“無盡時”的結(jié)論,“登高山復有高山”的論證,顯得首尾呼應而渾然一體,絲絲入扣又層層變化,其言志抒情的結(jié)構真可謂“寓變化于統(tǒng)一”。從更深的層次來說,《志未酬》一詩的“寓變化于統(tǒng)一”,是指詩人不斷轉(zhuǎn)換視點,層層透視心靈,又將心靈中一個個的閃光點聚集于一個焦點: 改良主義者壯志未酬的悲憤。
首先,從現(xiàn)實與未來的“碰撞點”上透視。戊戌變法失敗后亡命國外的梁啟超,耳聞目睹著西方科學與民主,眼界開闊,見識增廣,心中孕育著美好的理想。他曾在《說希望》一文中熱情奔放地高歌著對中國未來的希望:“旭日東方,曙光熊熊,吾其叱咤羲輪,放大光明以赫耀寰中乎!”在當時的梁啟超看來,進步的西方世界是中國今天的希望,不斷進步的西方世界是中國明天的希望。“世界進步靡有止期,吾之希望亦靡有止期。”他的心中滾動著一個不斷追求希望的“火球”。但是,當他心中不斷滾動的“火球”碰到慈禧太后那“以頑固為體,以虛詐為用”(《飲冰室文集之五·中國積弱溯原論》)的牢籠時,便迸發(fā)出改良主義者壯志未酬的一腔怒火。
其次,從個體情感與群體情感的“契合點”上透視。在那戊戌變法失敗后的橫暴混濁的清王朝,“眾生苦惱不斷如亂絲”。作為維新志士的梁啟超更是“悲憫亦不斷如亂絲”。如亂絲一般的悲苦之情,是那個時代個體情感與群體情感的一個“契合點”。“一滴水中見太陽”,詩人借助于這個“契合點”,可以看見“眾生苦惱”的汪洋大海,增添改良社會、救苦救難的責任感;而當他借助于希望之光透視這個“契合點”時,又平添了“龍騰虎躍”的勇氣和奮斗不息的精神。
再次,從“少許”向“多許”的“化合點”上來作透視。“不有少許兮,多許奚自生?”改良維新的希望,正是在于由“少許”向“多許”的積累之中。然而,在頑固派慈禧太后當權的時代,改良主義者遠大的理想(“望前途之宏廓而寥遠兮”)與個人的努力(“雖成少許”)卻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種“反差”,便形成了詩人情感上的瀑布:“大愿未酬時易逝,撫膺危坐涕縱橫。”(梁啟超《澳亞歸舟雜興》)《志未酬》則將這種情感上的瀑布化為奮斗的動力“男兒志兮天下事,但有進兮不有止”,兼濟天下,奮斗不止。
《志未酬》是梁啟超前期詩歌的代表作,是“詩界革命”中綻開的一朵“以舊風格裝新意境”的奇葩。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志未酬》不僅在意境上有創(chuàng)新,而且還有多層次的開拓,很可以與《飲冰室詩話》交相輝映。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是提倡詩歌表現(xiàn)“深邃閎遠”的理想,這其中包括進化論的哲學思想和西方的科學與民主,又包括崇高的抱負和雄偉的氣魄,還包括關心民生、反映時局的“詩史”精神。《志未酬》從不斷更換的視點上將詩人心中壯志未酬的悲憤層層透視出來,正是梁啟超善于運用“寓變化于統(tǒng)一”的藝術辯證法,成功地展示“深邃閎遠”的理想的一個范例。
上一篇:散文·《宋史》文《張順張貴傳》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陶淵明詩《怨詩楚調(diào)示龐主簿鄧治中》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