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曾廣鈞·攜眷登南岳觀音巖作》原文賞析
寶山珠殿插青天,萬朵紅蓮禮白蓮。一片空嵐罩云海,全家羅襪踏蒼煙。燒香愿了花侵馬,禮佛人歸月上弦。更憶南海千葉座,天風引艦近真仙。
這是首紀游詩。觀音巖,在南岳衡山半山亭附近,登臨鳥瞰,群峰羅列,氣象萬千,為衡山一大景觀。詩人曾廣鈞是湖南湘鄉人,湘鄉距衡山頗近,此詩乃曾廣鈞閑時攜家游山禮佛所作。
首聯二句寫觀音巖自然和人文景觀。開篇寫觀音巖佛寺。“寶山”,猶言藏寶之山,佛教用以喻佛法深藏之地,此處用之,以切詩題中 “觀音”一詞。觀音巖直入云霄,位于山巔的佛殿,飛檐翹角那種直插青天的氣勢,也就更加引人注目。“寶山”與“珠殿”連用,描寫廟宇的莊嚴華贍,且以 “插青天”狀之,起筆挺健,有高屋建瓴之勢。次句繼之以俯視萬象之筆,寫登巖所見。古人以赤帝為南方之神,南岳衡山赤帝處之,故詩人在此以 “萬朵紅蓮”形容衡山諸峰。觀音,在佛教中又稱白衣觀音,著白衣,坐白蓮,以其白衣白蓮表示菩薩救苦救難的純凈之心。這句的“觀音”形容觀音巖。登巖俯視,但見群峰環伏其下,如千朵紅蓮簇擁一朵白蓮,恰似諸羅漢伏于白衣觀音蓮臺之下頂禮膜拜之狀。這句既形象傳神地繪出了觀音巖俯觀之景,又將首句所寫佛寺的莊嚴肅穆之色,敷染得愈發醒豁。從章法上看,這一起筆雖為寫景,但也將進山游覽朝圣者那種新奇虔誠的心理刻畫了出來。
頷聯由寫景進而敘事。出句再寫登巖所見,俯視山下,眾峰環伏,極目瀏覽,云海茫茫,在一片空翠的山氣繚繞下,起伏流動,似海濤滾滾涌來,氣勢壯闊。對句由寫景轉而寫全家人的游興。“全家羅襪起秋塵” (李商隱《病中早訪招國李將軍遇挈家游曲江》) 一句,是詩人所本,曾廣鈞為晚清西昆詩派代表作家,對李商隱詩深諳熟知,故在此化用李商隱詩句,寫自己全家出入高下,腳踏蒼煙之狀,顯得十分自然。腳踏蒼煙的描寫,進一步將觀音巖峭峰逼進,俯視萬象,繪得如畫一般,使人如臨其境,如游其中。
以上兩聯一起一伏,一挺健,一壯闊,且銜接自然,很見功力。
頸聯由進山游覽轉為寫禮佛歸去情景。“花侵馬”、“月上弦”與“燒香愿了”、“禮佛人歸”雖分屬兩句,但卻互文見義,同寫歸途所見。“侵”,漸進、侵尋。“花侵馬”三字寫得極巧妙,山花遍地,信馬踏去,本是馬踏山花,詩人偏說花侵馬蹄,既寫出了歸途中信馬悠悠之狀,又抒發了寶山中物與人親近之感。一勾上弦月掛在天邊,在滿山野花的馨香中全家信馬歸去,心中滿裝著游山余興和燒香愿畢的滿足。這是一幅多么優美甜蜜而饒有韻味的南岳晚歸圖喲。
尾聯關合全詩,抒發詩人歸途中的遐想。一天的游賞,既飽覽了南岳勝景,又了卻了進香還愿之心,一舉兩得。一般游山者在此場合,或津津談論所見所聞,或默默地回味游興,而詩人的思緒卻不同常人,由觀音巖的美景和白衣觀音形象的激發,此刻,他的思緒正隨著奇妙的佛經傳說飄去,他仿佛覺著自己乘海船,在天風飄引下,來到南海普陀山,在縹緲之中看見足踏千葉蓮花的白衣觀音,正在彩云中端詳著人間。全詩以神奇的遐想作結,使意境更加迷人。末兩聯轉合前兩聯,章法嚴整而詩意連貫,轉得自然,結得巧妙,使全詩渾然無間。
作為西昆詩的倡導者,曾廣鈞的詩顯得富艷精工,典雅凝練,章法嚴密,頗愛用典,但又因其學識淵博,才氣橫溢,所以在學西昆的同時,其詩又保持了自己驚才艷麗、濃中寓淡的特色,這一點,在晚清西昆詩派諸詩人中是別具一格的。這首紀游詩正好展示了他的創作風格。
上一篇:古詩《周實·擬決絕詞》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屈大均·攝山秋夕作》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