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日休詩《橡媼嘆》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蕪岡。傴傴黃發媼,拾之踐晨霜。移時始盈掬,盡日方滿筐;幾曝復幾蒸,用作三冬糧。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細獲又精春,粒粒如玉珰。持之納于官,私室無倉箱。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貪官不避贓。農時作私債,農畢歸官倉。自冬及于春,橡實誑饑腸。吾聞田成子,詐仁猶自王。吁嗟逢橡媼,不覺淚沾裳。
(據四部叢刊影明本《皮子文藪》)
晚唐詩人多半繼承了元稹、白居易寫詩以通俗的語言反映現實,批判社會的風格,杜荀鶴、羅隱、聶夷中等就是這樣,他們的作品有戰斗力。皮日休更加不忘世事關心民生疾苦。他的作品,思想性不亞于盛唐、中唐;藝術上,純熟、凝煉而又形象的語言為更廣大的讀者所了解,社會影響大異于前。我們不贊成晚唐詩歌意多淺露不足為觀的看法。皮日休政治思想比唐朝其他詩人進步,因此擔任黃巢屬下的官職。另一方面,他像杜甫一樣,篤信儒道崇奉先王,主張“仁政愛民”、“積極入世”。也像孟軻一樣地有鮮明的民本思想,《請行周典》一文中,他力倡發展農桑、征稅利民,力倡鞭撻貪官褒揚廉政。他在《正樂府序》中寫道:“樂府,盡古圣王采天下之詩,欲以知國之利病,民之休戚者也。……今之所謂樂府者,唯以魏、晉之侈儷,陳、梁之浮艷,謂之樂府詩,真不然矣,故嘗有可悲可懼者。”
《橡媼嘆》是正樂府中最著名的一首。這是一首敘事詩。根據我國古代重比興而輕賦、重文采而輕史實的片面觀點,敘事詩并非典雅風流之作。但是,朱熹《詩集傳序》:“詩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事實是鐵的邏輯,真正具有說服力的、為廣大人民所理解并欣賞的,應當是敘事之作。《橡媼嘆》敘了以下事實:
深秋時候,晨霜滿地,一個草樹叢生的山岡上,有一位傴僂曲背的黃發老婦在艱難地、緩慢地拾著稀稀落落的橡實,以便作為三冬之糧。橡媼在山中過著野人般的傳奇生活,并非由于她不會種田,相反,是善于耕耘、巧于種植。那山前稻子一片豐收景象,由橡媼等辛苦的汗水和閃光的智慧澆灌而成。橡媼等又精于巧干,舂打稻谷,稻米粒粒如同碎玉。凡此種種,都被“狡吏”、“貪官”剝削、榨取而且掠奪干凈。最后,作者借用田成子事例責罵當朝而為橡媼慨嘆。
事的背后寄寓著理。一方面,極寫橡媼之苦。深秋天寒,苦之一也;踐著“晨霜”,苦之二也;不在平原,而在草樹叢生的山岡,苦之三也。“踐”者不是中年、青年,而是“黃發媼”,苦之四也;“傴傴”而非健壯者,苦之五也;橡子“散落”而不豐富,苦之六也;拾掇艱難,曝曬不易,苦之七也。作者充分地、集中地、具體地揭示橡媼艱苦備嘗以橡子作為“三冬糧”,是第一大層次,說明社會不合理。另一方面,“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寫橡媼靈巧之一;“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珰”,寫橡媼靈巧之二。這樣一位非常能干、肯干、巧干、苦干、耐心干的農民,理應生活豐裕,身心暢快,即使清貧,也該說得過去,卻獲得“私室無倉箱”的最壞惡果。這一不是地處貧瘠,二不是病痛乏力,三不是旱澇水災,四不是遭搶失竊,而是受到有財勢者的壓迫,簡直太不合理也太不合情了。那么,官吏是怎樣巧取豪奪的呢? 一是剝削,租稅奇重、要求苛刻,“粒粒如玉珰,……私室無倉箱”,這已經斷了生活之路;二是強奪,“一石余,只作五斗量”,更加斷了生活之路;三是借貸無門,要借就是高利,“農畢歸官倉”;四是“狡吏不畏刑”,“貪官不避贓”。因此,橡媼在權勢者沒有邊際的強取豪奪下,只落得一無所有、走投無門,只落得在深秋霜晨、在草樹叢生的山岡上緩慢地痛苦地拾掇稀疏的橡子作為三冬之糧。這是第二大層次,說明橡媼受苦的極不合理的原因。橡媼這一人物典型,深刻地揭露了晚唐社會的極其腐朽與黑暗,亦即揭露了極度的不合理,不合情,詩的氣勢由此而生,也由此產生譴責當朝者的大理大情大氣勢。
唐朝皎然論詩:“或曰:‘詩不要苦思,苦思則喪于天真。’此甚不然。固當繹慮于險中,采奇于象外,狀飛動之趣,寫真奧之思。”詩人擷取客觀世界的矛盾,又加以精心構思,才能使詩主題鮮明,作用顯豁。皮日休精心創制了一個弱者在經受著最大最多最深的欺凌,以至于無法活命的典型環境和典型情節。情是高尚的,農民希望統治階級在大豐收之余酌情寬容,這不可能;理比情低,是維持人際關系的通則,“一石余,只作五斗量”,又不講理;法是更低級的東西,違者以刑處治,“狡吏”、“貪官”卻是權大于法,如狼似虎,貪婪無厭,社會就必然發生動亂,一股農民革命的磅礴氣勢將隨之而成。
橡媼這個典型人物,作者的構思更供人許多想像。用西方數理邏輯語言來推論,具有很多啟迪思維的地方。首先,她食的是橡子,穿的呢?住的呢?其他呢?橡媼以橡子為食,其他平民百姓之家的老婦、老人、小孩怎樣呢? 中年、青年呢? 其次,豐年尚且如此,歉年呢?健康時尚且如此,病痛呢? 有豐腴之地尚且如此,沒有呢? 第三,能干、巧干的尚且如此,其他呢?又一方面,單純交租米已經“私室無倉箱”,無以為生了,“一石余,只作五斗量”,農民生活如何呢?再加“農時作私債,農畢歸官倉”這樣的高利貸,農民生活更如何呢? 以上還有那么一點剝削豪奪之“理”,到了“狡吏不畏刑,貪官不避贓”的目無刑與法的荒唐地步,連田成子那樣的虛仁偽義的假面具也已撕開,赤裸裸地強取豪奪,農民怎么生活呢?不揭竿而起又怎么辦呢?作者以形象、精煉、有音樂性的語言塑造了毀滅封建剝削制度的炸彈;或者可以認為《橡媼嘆》是鼓吹農民起義的文藝宣傳品。袁枚說:“詩人有終身之志,有一日之志。”這里正是寫的終身之志。
章法方面,“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對于前面的橡媼拾掇橡子的情節和環境是腕力突轉,大起大落,既在意料之外,卻又全在意料之中。沒有作者對世情常理的深刻認識,沒有對詩的章法的悉心理解,沒有對人物形象的徹底把握,是怎么也寫不出這樣騰挪跌宕的詩篇的。又,前者寫橡媼盡心拾掇橡子充饑,盡心收獲舂米的行動,滿懷壓抑沉郁,是一個極端;后來才通過橡媼的心理描述深刻有力地揭露有財勢者的橫征暴斂,恣意妄為,是另一個極端;從而顯示橡媼一直經受著苦難和磨練。遣詞方面,一個“襲”字寫盡了稻子長相旺盛,質地優異,烘托出山岡一帶景色宜人,香氣誘人,形勢喜人,是色、香、味俱全的秀美峻拔的一派大好風光,這又跟老婦拾橡子形成鮮明的對照。一個“誑”字,寫盡了橡媼自冬及春枵腹而處,度日如年,易境無望,只能自我安慰、自我欺騙、自我解嘲,力求擺脫或減少精神和肉體上的痛苦。這又跟“狡吏”、“貪官”肆無忌憚的心理和行動形成鮮明對照,橡媼的形象和遭遇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民悲慘命運的縮影。因此,《橡媼嘆》不妨看成敘事詩形式的小說。皮日休的詩感情充沛,鋒芒犀利,短小精悍,主題突出,語言曉暢,宛然一副戰斗者的雄風。皮日休上承漢樂府“緣事而發”和元、白新樂府的以明白曉暢的語言反映現實、針砭世事的優良傳統,但所持有的現實主義態度更堅決,所反映的生活題材更廣闊,所刻畫的人物形象更深刻,所運用的語言形式更通俗,是元、白新樂府的現實主義廣闊道路的發展。
上一篇:散文·班固文《楊胡朱梅云傳節錄》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楊衒之文《永寧寺》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