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登樓賦》原文與翻譯、賞析
[漢] 王 粲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②。覽斯宇之所處兮③,實顯敞而寡仇④。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⑤。背墳衍之廣陸兮⑥,臨皋隰之沃流⑦。北彌陶牧⑧,西接昭丘⑨。華實蔽野⑩,黍稷盈疇(11)。雖信美而非吾土兮(12),曾何足以少留(13)?
遭紛濁而遷逝兮(14),漫逾紀以迄今(15)。情眷眷而懷歸兮(16),孰憂思之可任(17)?憑軒檻以遙望兮(18),向北風而開襟(19)。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20)。路逶迤而修迥兮(21),川既漾而濟深(22)。悲舊鄉之壅隔兮(23),涕橫墜而弗禁(24)。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25)。鐘儀幽而楚奏兮(26),莊舄顯而越吟(27)。人情同于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28)!
惟日月之逾邁兮(29),俟河清其未極(30)。冀王道之一平兮(31),假高衢而騁力(32)。懼匏瓜之徒懸兮(33),畏井渫之莫食(34)。步棲遲以徒倚兮(35),白日忽其將匿(36)。風蕭瑟而并興兮(37),天慘慘而無色。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兮(38),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愴以感發兮(39),意忉怛而憯惻(40)。循階除而下降兮(41),氣交憤于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42),悵盤桓以反側(43)。
〔注釋〕
①本篇選自《文選》。是王粲在荊州依劉表時登城樓所作。主要抒發作者因才能無從施展而引發的思鄉情懷。所登之樓,究在何處,迄未定說,按文意在漳、沮兩水會合處,則似是麥城(故址今湖北當陽東南)城樓。②聊暇日句,姑且假借此日來消除憂愁。暇,同“假”。③斯宇,此樓。④顯敞,明亮寬敞。寡仇,少有匹敵。仇,匹敵。⑤“挾清漳”二句,寫城樓的地理位置,東臨漳水,西倚沮水,好像倚水中長洲而立。挾,帶。漳,水名,漳水清澈故稱清漳。浦,小水匯人大水處。沮,水名,水流曲折故曰曲沮。長洲,水邊長形的陸地。⑥背,背對著。墳衍,地勢高起為墳,廣平為衍。⑦臨,面臨。皋,水邊之地。隰(xi席),低濕之地。沃流,可用來灌溉的流水,這里指漳水和沮水。沃,肥美。⑧彌,盡,終極。陶牧,地名,在荊州西,相傳附近有陶朱公范蠡的墓地,稱為陶牧。⑨昭丘,楚昭王的墳墓,在沮水邊上。⑩華實,花和果實。蔽野,形容花果繁茂遮蔽了原野。(11)黍稷,泛指農作物。盈疇,充滿田野。疇,田地。(12)信美,確實很好。非吾土,不是我的故鄉。(13)曾,語助詞。少留,暫留。(14)紛濁,指時世紛擾動亂。遷逝,遷徙流亡,指作者為避亂而離開故土。(15)漫,漫漫,此處指時間長久。逾紀,超過十二年。迄,至。(16)眷眷,形容懷戀之深。(17)孰,誰。任,承受。這句謂誰能承受得起這樣的思念呢?(18)憑,依靠。軒檻,樓窗前的欄桿。(19)開襟,敞開衣襟。(20)荊山,山名,在今湖北省南漳縣。岑,小而高的山曰岑。這句話是說一座座山峰擋住了作者的視線。(21)逶迤(wei yi威夷),長而曲折的樣子。修,長。迥(jiong炯),遠。(22)漾,水流長。濟,渡。(23)壅隔,阻塞隔絕。(24)橫墜,零亂地墜落。弗禁,止不住。(25)尼父,即孔子,因孔子字仲尼。《論語·公冶長》記載孔子在陳絕糧,嘆曰:歸歟! 歸歟!(26)鐘儀,春秋時楚國的樂師,在戰爭中被俘,為晉侯所獲,晉侯讓他操琴,他彈的仍然是楚國的曲調。幽,囚禁。(27)莊舄(xi細),越國人,在楚國做了大官,病中卻仍用越國方音說話。顯,顯赫,尊貴。吟,呻吟。(28)這二句說人都有思念故土的思想感情,不會因為處境的好壞而改變。(29)惟,念。逾邁,流逝。(30)俟,等待。河清,黃河水清,比喻太平盛世。極,至。(31)冀,期望。王道,王朝的政權。一平,統一穩定。(32)高衢,大道,比喻國政清平。騁,施展。全句是說希望時政清平之時,能夠施展自己的才力。(33)這句用《論語》:“(子曰)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典。意謂我怎么能像匏瓜那樣,懸在那里卻不能食用呢? 即不愿做無用之人。匏(pao 袍)瓜,葫蘆的一種。(34)“畏井渫”句,渫(xie謝),淘除井中的污穢使水清潔。全句意謂害怕自己身心高潔卻不為世所用。(35)棲遲,止息,游息。徙倚,徘徊。(36)匿,隱藏起來。(37)并興,四面八方同時刮起了大風。(38)闃(qu去),寂靜。(39)凄愴,悲傷。(40)忉怛(dao da刀達),悲傷。憯(can慘)惻,即凄愴。(41)階除,階梯。(42)夜參半,半夜。(43)盤桓,徘徊,這里意謂想來想去。反側,翻來復去不得安眠。
〔分析〕
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最有才氣的一個。他出身名門,自小受到良好教育,年輕時即才氣過人,曾受到蔡邕的賞識。但他生不逢時,長期生活在戰亂和流離之中。十四歲那年,董卓劫持獻帝和百官西遷,他亦隨父去了長安。后因董卓的殘暴和對文化的破壞,十七歲那年又去投奔了劉表。劉表是他的同鄉,曾受學于他的祖父,所以初到荊州時劉表待他很熱情,曾想把女兒嫁給他,后來終因其“貌寢”而作罷,因此兩人的關系就不太融洽了。在荊州的十幾年,他一直未能受到重用,不能施展抱負,內心常常非常痛苦。這篇抒情小賦就是這個時期反映他內心情感的作品。
全賦按韻腳的交換自然地分為三段。
首段寫作者登樓銷憂及四望所見的情景。全賦以“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入筆,開頭即緊扣題目:“登樓”,并點明登樓的目的:“銷憂”。一個“憂”字先為全賦定下了沉郁悲憤的基調。然后宕開一筆,寫眼前之景,逐層交代茲樓的形勢、方位和“四望”之美景。按周圍的景物于作者筆下一一道來:河流沃野,離離禾黍,累累碩果,俱皆宛然在目。真是風光旖旎,物產豐饒。然而這異鄉風物引起的卻是思鄉之情:“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這濃烈的鄉思遂與賦首“銷憂”呼應,文章便轉入憂思情感的抒寫了。
次段著力抒寫作者思鄉懷土的憂愁,正面描寫了他的思歸心情。作者因戰亂而避難荊州,不知不覺間已度過了漫長的十二個年頭,一句“孰憂思之可任”就突出了鄉思之強烈,已到了令人難以承受的程度。作者憑欄遙望,向著北面的家鄉和故都迎風暢襟,佇立悵望,無奈重山阻隔,水長路迥,故鄉壅隔,欲歸不能。這無奈使作者“涕橫墜而弗禁”,遂由思鄉遠眺轉入自身形象的刻畫,思緒飛越時空,想起了歷史上孔子的“歸歟”之嘆,想到了鐘儀的楚奏和莊舄的越吟。作者借這些歷史人物異域思鄉的典故進一步抒寫了自己的鄉情:人在異域的處境盡管各有不同,而思鄉的感情卻是一致的! 這是人之常情,并不因“窮達而異心!”作者把愁思落到了“懷土”上。但“懷土”又并非愁思的全部內容,所以下文便在此基礎上對愁思作了進一步的開掘和闡說。
末段是作者對“懷土”之情的進一步開掘,揭示了愁思的深層內涵:感時傷亂和懷才不遇。原來作者的思鄉愁緒并非個人的鄉土私情,還有著更深沉的對國家和時世的擔憂以及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憂憤。作者多么迫切地盼望著黃河水清、天下太平,以實現抱負啊! 然而現在卻是時世“紛濁”、所依非人,這不免使他的內心十分苦悶。“俟”、“冀”、“懼”、“畏”等詞語所反映的就是這種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這里交織著作者的希望與失望。然而失望遠大于希望,于是作者刻意渲染了一幅“白日將匿”的晚景:太陽西沉,寒風蕭瑟,天色陰慘慘,走獸狂奔尋伴,翔鳥舉翼歸林,廣闊的原野除了奔波的征人,已寂無人跡。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作者正是以此異鄉之凄寒晚景來烘托內心的凄愴愁緒的。為銷憂而登樓,怎料憂更憂,乃至“氣交憤于胸臆”,只能滿懷著愁緒“循階除而下降”! 又怎料這濃重的愁緒直至半夜還繚繞不散,以至盤桓反側,不能成寐。文章于愁思濃重之處戛然而止,給人留下了無盡的回味,也加重了文章的悲涼氣氛。
全賦從登樓銷憂入筆而以下樓增憂收束,淋漓盡致地抒寫了作者因處亂世而壯志未伸的內心苦悶。
本文在寫作藝術上有兩個特色。其一是景物描繪為渲染氣氛、烘托情感服務。這篇抒情小賦有許多景物描寫,但都是隨著作者情感的變化而有所變化的。首段重在抒寫作者對此樓“顯敞”、此地“信美”的觀感,所以著力刻劃了“四望”之景:“清漳”、“曲沮”、“通浦”、“長洲”、“廣陸”、“沃流”和“華實蔽野、黍稷盈疇”等,以異鄉的美景來反襯思鄉之情。次段重在抒寫“懷歸”的情思,所以寫了“遙望”之景:“平原遠”、“路逶迤”和“高岑”、“修迥”等,以山水壅隔的遠景來烘托“悲舊鄉”的愁思。末段,由于作者的情緒已激升至“凄愴”的程度,所以就寫了“白日將匿”之景:“風蕭瑟”、“天慘慘”和“獸狂顧”、“鳥相鳴”等,以凄寒的晚景來表達內心的惆悵。在這里,作者的景物描繪具有烘托與感發情感的作用,景為情用,情因景生而又融情入景,情景融合無間了。
其二是用典自然貼切,同樣也為抒情服務。漢賦一般用典較多,有的甚至通篇用典,顯得生硬堆砌。本賦沒有這個缺點,用典很少,又用得很自然、很貼切,增強了抒情效果。如首段的“北彌陶牧、西接昭丘”,既寫了樓的地理位置,又通過對歷史上功成身退的范蠡和深明用人之道的楚昭王的懷念,隱隱地抒寫了自己未遇明君以至功業未成的情思。次段則以孔子的嘆歸來表達自己處境的困窘和思鄉之情,并以貧窮失意的鐘儀的“楚奏”和顯貴得意的莊舄的“越吟”來說明思鄉乃人之常情。末段又以“河清”與“匏瓜”表明志向,同時抒寫身世之感。這些用典都具有增強抒情效果,深化主題的作用。
至于語言表達,全賦給人的感覺是清新流暢的,如“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人情同于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等,都寫得自然流暢,讀來瑯瑯上口。而在用韻方面,首段與次段多用平聲,末段多用入聲,又較好地從聲音角度表達了思鄉情感的發展過程,并增強了語言的音樂性和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評說〕
李元度《賦學正鵠》:“因登樓而四望,因四望而觸動其憂時感事,去國懷鄉之思。凡三易韻,段落自明,文意悠然不盡。”
宋長白《柳亭詩話》:“‘白日忽其西匿,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征夫行而未息。’摹寫長途景況,令人肌骨凜冽。”
林紓《古文辭類纂》:“獻帝興平二年,李、郭之亂,至于劫奪乘輿,關中無復人跡。仲宣方依劉表,知其不足有為,故為此賦以寫其不遇。其云‘信美非吾土’,斥劉表之不能據有荊州,禍將作也。其下寫客子思歸之狀況,聲激而悲,尚不遠于屈、宋。齊、梁以下,不足語此矣。”
上一篇:詩詞·散曲《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登池上樓》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