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戰國策·韓子盧》鑒賞
齊欲伐魏。淳于髡謂齊王曰: “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韓子盧逐東郭逡,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于前,犬廢于后,犬兔俱罷,各死其處,田父見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齊魏久相持,以頓其兵,弊其眾,臣恐強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饼R王懼,謝將休士也。
(《戰國策·齊策》)
這篇小品的模式,是一個大故事套一個小故事。
大故事說的是齊國想出兵攻打魏國,而大臣淳于髡的一番言詞,卻使齊王打消了出兵的念頭。小故事則是淳于髡為闡明道理,說服齊王而講述的一則寓言: 一頭猛犬抵死追逐一只狡兔,結果落得兩敗俱傷,倒讓一位置身局外的農夫坐享其利,大飽口福。
中國古代寓言,多出于這樣的模式之中。其中的精品,除表現出編造故事或轉述傳聞的機巧與良好的分寸感之外,還或多或少地透射出某種寬泛深遠的人生哲理?!绊n子盧”的寓言,正是這樣一篇佳作。它較為確切地展示了中國人對待各類矛盾沖突的慣常態度。即并非你死我活的“兩分法”,而是“有你有我也有他”的三元思路。同樣表達這種哲理思路的寓言, 在中國古代并不少見, 比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乃至“二虎相爭,必有一傷”、“坐山觀虎斗”等等。后世的“三分天下”、“三國鼎立”,乃至“三個女子一臺戲”、“三個和尚沒水吃”的說法,似乎也是此種思路的產物。
上一篇:《明·劉侗·雀兒庵》鑒賞
下一篇:《兩漢·司馬遷·項羽本紀贊》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