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蘇軾詩《題西林壁》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是作者元豐七年(1084)游廬山時所作。“西林”,廬山寺名,宋時改為乾明寺。
蘇軾于宋神宗元豐七年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今河南臨汝)團練副使,路經九江,暢游廬山,寫了一系列詩篇。本篇是作者遍游廬山之后對廬山進行全面總結的短章,它寫的不是廬山的一峰一景,而是宏觀的概括與哲理的升華。
二句總攝廬山變化多姿的全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廬山壯麗,秀甲天下。前人題詠甚多,詩人向往已久。他在《初入廬山》一詩中說:“自昔懷清賞,神游杳靄間。而今不是夢,真個在廬山。”詩人對廬山懷有很深的感情,并以“要識廬山面”為目的,游山十余日,留下極深的印象。詩人身處層巒疊嶂之中,放眼遠望,叢山峻嶺,連綿不絕。橫看,巨嶺逶迤;側看,奇峰壁立;遠看,有高有低,氣象萬千;近看,千姿百態,移步換景。只覺得繽紛多彩,令人目眩神迷,得不出完整明晰的結論。最后,詩人不得不感嘆地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本來這兩句詩是游山多日所得出的具體感受,是有其情境的具體規定的,但是,因為它內涵豐富,概括性很強,形象地說明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一生活中的普通道理,具有哲理意味,所以千百年來始終能打動讀者,并得到廣泛地引用。它客觀上接觸到現象與本質,局部與整體,微觀與宏觀,以及主觀認識與客觀真理之間這樣一些重大問題,具有很大的涵蓋面與啟發性。就字面而言,似乎作者舍棄實踐與微觀考查,要人們超脫于“此山”之外。但只要聯系前兩句來讀,就可體會到,詩人強調的是在微觀考查的基礎之上必須有宏觀的概括,要充分注意局部與整體、現象與本質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要做到既能“入乎其內”,又能“出乎其外”。詩人正是在“橫看”、“側看”、“遠看”、“近看”之后,讓人們認識“身在此山”的局限,以便“出乎其外”,作宏觀的、客觀的概括。這首詩是合乎辯證邏輯的。單就這兩句看,它是議論,代表了宋代“以議論為詩”的特點。但就全詩來看,它又不是單純的議論,而是和前兩句形象的描繪結合在一起,是詩意的升華。它的深刻道理是通過引起這種感受的特定的客觀形象和生活畫面表現出來的。
由上可見,好詩是“不廢議論”的,但詩中的議論,“須帶情韻以行”(沈德潛《說詩晬語》)。所謂“情韻”,就是說,這種“議論”必須跟全詩的抒情性和形容性緊密結合在一起,詩中的哲理,畢竟是詩,而不是哲學課本,更不是“語錄講義之押韻者”。詩中的哲理議論,應當是全詩形象情感的自然生發,是全詩畫龍點睛的妙筆,而不是可有可無的贅語煩言。
上一篇:詩歌·王安石詩《題西太一宮壁》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何景明詩《鰣魚》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