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詩《送魏大從軍》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橫代北,飛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送一位姓魏、在兄弟排行中為老大的友人從軍。開篇交代從軍的原因,是因為匈奴少數民族統治集團在邊塞侵擾,戰亂尚未平息,故魏大義勇從軍。首句用《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的典故。魏絳為春秋時晉國大夫,他主張晉國與少數民族和睦相處,曾說“和戎有五利”,晉悼公聽從其言(事見《左傳》襄公四年)。這里以魏絳喻魏大,變和戎為從戎,死典活用?!皬汀弊郑f明魏大從軍已經不止一次,每當國事需要,他便挺身而出,不顧個人安危,以保家衛國為己任,可知魏大是一個可歌可泣的人。由于這次戰爭是正義的,詩人對魏大的壯舉就予以熱情的支持和贊頌,而不像在《感遇》詩中對武則天討生羌、進擊吐蕃那樣進行嚴詞譴責,可以從中看出作者的是非愛憎非常鮮明。從大局說,詩人完全支持這場反侵略的戰爭,但對個人來說,要造成與友人的離別,魏大要到遙遠的邊塞去打仗,是死是活,難以預測,也許這是永別,不免又有些惆悵:“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三河”,在黃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區,包括當時東都洛陽?!叭拥馈保瑸樽髡咚蛣e之地。臨別之際,詩人雖感悲傷,但卻能以國事為重,以豪情壯語勉勵友人建功沙場,以趙充國為楷模:“言追六郡雄?!薄傲ぁ保附鸪?、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傲ば邸?,六郡的英雄豪杰,此指漢代立功邊疆的趙充國?!稘h書·趙充國傳》:“趙充國,……始為騎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騎射,補羽林。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將帥之節而學兵法,通知四夷事。武帝時,以假司馬從貳師將軍擊匈奴。官至后將軍?!边@兩句寫詩人送別友人時的矛盾心理,感情上不忍分別,但在話別時卻能用理智克制感情,立足高處,曉以大義,勉其為國立功,因此激人心胸,從而更堅定魏大平定叛亂的信念,反映了詩人豁達的愛國情懷,與魏大從軍衛國思想一致,這時兩顆火熱的心跳動在一起。以下為詩人想象魏大所往之地,這是虛寫:“雁山橫代北,飛塞接云中?!薄把闵健?,即雁門山,橫亙在今山西省代縣西北。“代”,代州,今山西省代縣?!帮w塞”,即飛狐塞,又稱飛狐口,在今河北省淶源縣北。飛狐塞與云中郡相接,北方山塞連成一片,形成中原地區的天然屏障,既顯示邊塞地勢險隘,地理位置重要,又寫出塞北荒寒,道路險阻,魏大此行真是任重道遠! 這二句暗含詩人對其行役辛苦、沙場艱危的關切,曲折地表現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厚情誼。詩人的偉大在于能著眼于大處,不囿于個人私情,末二句期望魏大為國立功,永垂青史:“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燕然”,山名,即杭愛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逗鬂h書·竇憲傳》:“(竇憲)與北單于戰于稽落山,大破之?!斓茄嗳簧?,……刻石勒功,記漢威德,令班固作銘。”這兩句的意思是不能在燕然山上只留下漢將的功勛,也應該留有你魏大的功績。表現了詩人對敵人的藐視和對勝利的信念,這對于行將奔赴戰場的魏大是一個極大的鼓舞。“言追”句中的“言”字,似當貫到詩末,從“言”字起六句,都是“悵別”時所說的內容,既有關切的話,更有祝愿建立功勛的囑咐,一個“勿”字,語重心長,藏有殷切期望,這正是詩人匡世報國思想的表現。
全詩慷慨激越,氣壯山河,語言豪邁,威懾敵膽,它吹響了進軍的號角,奏起了一曲勝利凱歌。這首詩在表現情理上很有分寸,作品中寫了兩種感情: 一是朋友私情,一是愛國激情,這兩種感情交織進行,但是友情被融化在對祖國的深情之中。
上一篇:杜甫詩《送路六侍御入朝》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國語·《周語》上《邵公諫弭謗》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