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女尼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云。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此詩出自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詩中寫某尼四出尋春,不見春的蹤影,歸來從枝上梅花馥郁的香氣上,忽悟春原來已到人間,且就在自己身邊,以此說明“道不遠人”,要善于“悟”,悟即可明道。
詩的一、二兩句寫“尋春”。“盡日”,言費時之多,整天的在那里尋覓。“踏遍”,言地域的廣闊,到處去尋覓。一從時間上講,一從空間上說,兩者概言無時無處不去尋春。“隴頭云”,言攀到高山之巔,可見既從平地到高山,又越過各處山嶺。穿云過霧,歷盡艱辛。后兩句說沒有找到“春”,可是回來之后拈著梅花嗅,忽悟“春在枝頭已十分”,真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元夕》)全詩說的是漸積漸多而達到豁然貫通,借以明悟道之理,和朱熹的《春日》詩其意相通:“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女尼《悟道詩》是從不覺到覺,朱熹則從一般認識到理性認識,都揭示了一個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
女尼所悟的道,可能是佛門之道,但我們不拘執于其佛家的道義,視為一種客觀事理,則合乎客觀的認識規律。近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境界”,辛詞“眾里尋他千百度”數語被作為第三境界之喻,第一境界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意謂站得高看得遠;第二境界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鳳棲梧》),這一比況和女尼的悟道也貌近神合。
女尼《悟道詩》由于寫出了人的認識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由表面到實質的深化,由量變到質變的突變,由個別到一般的貫通,因而往往使人作為學習、創作等“頓悟”、“靈感”的比喻。正因其富有哲理性,才使之無往不適,終古常新。
上一篇:《息兵·[唐]韓偓》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憫黎詠(節選)·[明]錢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