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甲辰八月辭故里》原文與翻譯、賞析
[明] 張煌言
國亡家破欲何之②?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于氏墓③,乾坤半壁岳家祠④。
慚將赤手分三席⑤,敢為丹心借一枝⑥。
他日素車東浙路⑦,怒濤豈必屬鴟夷⑧!
〔注釋〕
①本篇選自張煌言《張蒼水集》。甲辰八月,指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當時,張煌言已被捕,清政府將其從故鄉鄞縣押解至杭州。②何之,何去。③于氏墓,指于謙墳,在杭州西湖旁側三臺山下。明英宗時,兵部尚書于謙,曾經為抵御瓦剌的侵略,立下過不朽的功勛。耿耿忠心,與日月同光。④岳家祠,指岳飛的祠墓,在杭州西湖棲霞嶺下。南宋高宗時,抗金名將岳飛,精忠報國,屢挫金兵,保衛了南宋的半壁江山。⑤慚,羞愧。赤手,空手。席,坐次。⑥一枝,莊子《逍遙游》:“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鷦鷯是一種形體很小的鳥,棲息叢林枝上,所占的空間也很有限。這里比喻一小塊墳地。⑦素車,原是古代帝王居喪時所用的車子,用白色的麻和繒為飾;后來泛指喪事用的靈車。這里是指奔騰的潮水,洶涌澎湃,看上去猶如張著帷蓋的素車。枚乘在《七發》形容廣陵潮曾說:“其少進也,浩浩溰溰,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東浙,即浙江東部。⑧鴟(chi蚩)夷,一作鴟鴺,皮制的口袋。《國語·吳語》:“(申胥)遂自殺。將死,曰:‘而懸吾目于東門,以見越之入、吳之亡也。’(吳)王慍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見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鴟夷,而投之于江。”
〔分析〕
明朝滅亡后,奉魯王監國、官至權兵部尚書的張煌言在浙東沿海一帶輾轉據守,抗擊清兵。至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見大勢已去,收復無望,遂解散余部,隱居于南田懸岙(ao奧)島(今浙江省象山縣南)。其年七月,為清兵所俘,押解至家鄉寧波;八月初,轉解往杭州。此詩即離別故鄉時所作。
“國亡家破欲何之?”之,往,到。詩一起首,詩人以設問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歸宿問題:在這國亡家破的時刻,我將何去何從呢?接著,他以自答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意愿:“西子湖頭有我師。”西子湖,杭州西湖的別稱。因為詩人將要被押往杭州,所以馬上想到西子湖旁有自己學習的榜樣。師,在這里是榜樣的意思,亦即下一聯中所提到的于謙與岳飛。
“日月雙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于氏墓,指于謙的墳墓,在杭州西湖旁三臺山下。于謙,字廷益,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明朝大臣,官至兵部尚書。瓦刺(蒙古一部落)入侵,明英宗皇帝被俘,國勢危頹。于謙擁立景帝,反對南遷,并親自督戰,擊敗瓦剌軍,使局勢轉危為安。英宗還朝復辟,于謙以“謀逆”罪被殺,后來昭雪日月雙懸,是說于謙抵抗瓦刺侵略的功績永垂不朽,可與日月爭光。岳家祠,即岳飛的祠墓,在杭州西湖棲霞嶺下。岳飛,字鵬舉,河南湯陰人,是南宋抗金名將。后被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所害。乾坤半壁,是說岳飛的抗金斗爭,支持住了南宋的偏安局面。在這兩句詩中,詩人表示了要學習于謙、岳飛等人寧死不屈的精神。這兩句詩既是第二句詩的注腳,又為下一句的“三席”張本。
“慚將赤手分三席,敢為丹心借一枝。”席,坐次。枝,枝棲,棲息的地方。這兩句是說,自己恢復明室的功業未成,不敢希望與于謙、岳飛在西子湖畔鼎足而立,只是憑著自己的丹心,在他們的墓旁借取一席葬身之地而已。“慚”字在這里既表現了詩人的謙虛,同時也流露出詩人對自己功敗垂成、壯志未酬的深深遺憾。
“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素車,靈車,喪車,因靈車為白色,這里借喻為江中的怒濤。漢代賦家枚乘在《七發》中,曾把江濤喻作張著篷幕的素車和高大的白馬,為此詩所本。東浙,浙江東部地區,詩人曾在這一帶抗清十余年。鴟夷,皮口袋,這里指春秋時的伍子胥。伍子胥因勸吳王夫差伐越,被讒而死。死后,夫差將他的尸體裝在鴟夷里投于江中。后來傳說他的精魂不泯,尸體隨波浪奔流,驅水為濤,以溺殺人。詩人借用這兩個典故,表示自己肉體雖將滅亡,但反抗的意志永遠不會消滅,將于死后化成洶涌的怒濤,報仇雪恨。
全詩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自己寧死不屈、視死如歸的決心。情緒慷慨激昂,風格蒼涼悲壯,讀來動人心魄。
上一篇:詩詞·散曲《瑤池》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痀僂承蜩》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