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民歌·木蘭詩》原文與賞析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斧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在我們中華民族這個泱泱大國里,古往今來,木蘭的名字可以說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且不說白居易的“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的贊譽,也不說杜牧的 “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的頌揚,就是今天,無論在戲劇舞臺上,還是在民間傳說里,我們依然能看到木蘭躍馬揮鞭的英武雄姿,仿佛聽到她的戰馬飛奔的鐵蹄之聲。她一直活在人們的心中,她是永遠值得人們贊美的典型形象。我們無法得知木蘭是確指生活中的哪一個具體人,盡管研究者對此人進行了種種考證,但難以提供令人信服的證據。文學作品反映現實生活,又高于現實生活,木蘭的形象可以說是千千萬萬個巾幗英雄形象的化身。如今,我們只能依據 《木蘭詩》,來探討對木蘭形象的塑造。
此詩最早錄于陳智匠所輯 《古今樂錄》,在 《樂府詩集》屬 《梁鼓角橫吹曲》。這是一首被歷代讀者贊譽的優秀民歌。詩中敘寫了女英雄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刻畫了木蘭堅強勇敢的性格與鄙視高官厚祿,熱愛家鄉的品德,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許多美好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同時也有力地批判了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
此詩產生的具體時代背景,雖然難以確定下來,但大致說來是北魏反對外族入侵的長期戰爭期間。根據史料記載,北魏統一北中國以前,曾與入侵的外族發生過多次戰爭。這樣,北魏人民應召出征,自然就有反抗外來民族入侵,保衛鄉土的重要意義了。
這首詩對木蘭形象的塑造,既不像《孔雀東南飛》那樣,對劉蘭芝進行外貌刻畫與對話描寫,也不像《陌上桑》那樣,對羅敷的形象采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而只是按照木蘭從軍的先后行動、表現,進行客觀地描寫,然而卻將一個跨馬從軍、舍生忘死、不愛榮華富貴的女英雄形象躍然紙上,深深地刻在人們的腦海之中。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這兩句很自然地交代出木蘭的身份。她不是一位嬌貴妖嬈的女子,而是一個對機杼織布的勞動者。就是這么一位成天“當戶織”的普通女子,卻能在外族入侵、“軍書”頒布之時,面對父親年邁無大兒、自己無長兄的情況下,毅然地擔起替父從軍的重任。木蘭起初雖有嘆息,但卻是她正常的內心反映。她嘆息的原因就是:“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從軍,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男子天經地義的事情,而自家沒有合適的應征之人,自己又是個女子,這可怎么辦呢?為此,她苦苦地思索,長聲地嘆息,嘆息之聲甚至壓倒了 “機杼聲”,最后決定女扮男裝,替父從軍。
決心下定之后,木蘭便開始了緊張的出征前的準備工作:“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從東市買到西市,從南市買到北市,這既表現了征人在出征之前自備行裝、鞍馬的忙碌,也是在渲染一種氣氛,從而突現出這場戰爭的重要及木蘭對這次出征的重視,同時也使我們看到,木蘭是一個非常能干的女子,這也為后來木蘭在戰場上屢建功勛作了很好的鋪墊。一切準備就緒,出征隊伍出發。木蘭告別了朝夕生活在一起的爺娘,跋山涉水,奔赴戰場。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之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這里,既表現了木蘭對父母的懷念之情,也極形象地描寫出征途的艱辛及環境的凄涼。木蘭是一個從來沒有出過家門,成日只是“當戶織”的女子,如今卻辭別爺娘,奔赴戰場,對父母怎能不懷念!“不聞爺娘喚女聲”,很親切自然地道出木蘭剛剛離家遠行的心情,同時也表現出她對家鄉和平生活的熱愛,為其后功成不受爵,自愿還鄉埋下了伏筆。那“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之句,可見出征隊伍一天行程之遙遠。至于那濺濺的黃河水聲與啾啾的胡騎之聲,更加烘托出悲涼的環境氣氛。出征隊伍日夜向戰場飛奔,他們將與敵人進行殊死的搏斗。接著,詩篇便寫木蘭十年的戰場生活。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翻越山山嶺嶺就像飛過去那樣迅速。北方的寒風中傳來刁斗之聲,清冷的月光映照著士卒的鐵甲戰袍,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斗,經過十年的浴血奮戰才得勝而歸。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木蘭是非常英勇頑強的。她舍生忘死,歷經百戰,做出了十年凱旋的英雄壯舉。這是多么令人欽佩與贊嘆的英雄!
功成授爵,并不鮮見,特別是對一個身經百戰而又凱旋的壯士來說,授爵更是符合情理的。“可汗問所欲”句,已表明了天子的態度,可木蘭卻回答說:“不用尚書郎,愿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她不愿做尚書郎這樣的官,希望騎上一匹好馬,借助它的腳力送自己回故鄉。這里突現了木蘭熱愛家鄉,鄙棄功名富貴的崇高思想境界。
木蘭離開家鄉已有十多年了,她的勝利而歸,自然使家人無比歡心喜悅。聽說木蘭回來了,爺娘 “出郭相扶將”,阿姊 “當戶理紅妝”,小弟 “磨刀霍霍向豬羊”。這是一個多么溫馨、歡喜的場面!木蘭回到家里,也立即脫下了 “戰時袍”,穿上了以前女孩子的衣裳,恢復了女子的本來面貌。當她走出家門去看伙伴時,伙伴們都很吃驚,驚訝木蘭原來竟是個女孩子,從伙伴們的驚訝與迷惑中,我們可以看到,木蘭十幾年的女扮男裝,沒有露出一點破綻,這是需要多么堅強的毅力!從詩篇對木蘭形象的塑造,可以看到她是一個集勇武剛強、勤勞善良、聰明樂觀而又不慕榮華富貴于一身的英雄人物,是當時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
《木蘭詩》就是這樣,按木蘭決定代父從軍、出發前的準備、隨軍轉戰、勝利歸來、辭官歸家等自然順序來寫的,使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英雄形象再現于讀者面前。
這首詩在寫作上善于剪裁。木蘭從軍十余年,可寫的事是很多的,但作者沒有泛泛去寫,而是抓住了最能表現木蘭美好品質的典型材料,因而使英雄形象既很豐滿,詩篇也顯得很緊湊。如“萬里赴戎機”六句的描寫,雖然是大筆勾勒,但卻很好地再現了木蘭奔赴戰場,飛度關山的英姿,辛苦戍邊的戰場生活。
此詩的語言鮮明生動,音節和諧,具有民歌的風味。如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等,語言是極為鮮明生動的,當然,不排除在流傳過程中,經過文人的加工潤色。再如 “唧唧”、“濺濺”、“啾啾”、“霍霍”等,都是民歌中常用的象聲詞。其他如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等,都采用了民歌的鋪寫手法。這是一首雜言詩,其中有五言、七言、九言等句式。胡應麟曾云:“五言之贍,極于焦仲卿妻;雜言之贍,極于木蘭。”( 《詩藪》) 所言肯綮。總之,此詩是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充分表現了北朝樂府民歌的風格特色。
上一篇:《唐代民歌·望江南》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楊下采桑》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