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唐宋五代詞·李珣·漁歌子》李 珣
李 珣
楚山青,湘水淥。春風澹蕩看不足①。草芊芊②,花簇簇③。漁艇棹歌相續④。信浮沉⑤,無管束。釣回乘月歸灣曲⑥。酒盈樽⑦,云滿屋。不見人間榮辱。
荻花秋⑧,瀟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畫⑨。碧煙中,明月下。小艇垂綸初罷。水為鄉,蓬作舍⑩。魚羹稻飯常餐也。酒盈杯,書滿架。名利不將心掛。
柳蔭垂釣圖 顧頤
注釋 ①澹蕩:水波動蕩起伏的樣子。②芊芊:綠草茂盛的樣子。③簇簇:花團叢聚的樣子。④棹歌:船歌,漁歌。相續:此起彼伏的樣子。⑤信:隨意。⑥灣曲:河水或溪流的彎曲避風處,港灣。⑦盈:滿。⑧荻花:蘆花。⑨橘洲:橘子洲,湘江中的江心沙洲,在今湖南長沙市境內。⑩蓬:茅草。舍:屋舍,房屋。
鑒賞 自《楚辭·漁父》中漁父一曲歌吟之后,“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遂成為后世無數騷人墨客藉以抒泄隱逸情懷的成語,而“漁父”這一形象也確立了古典詩詞中寓指隱逸高士的象征意義。李珣的這兩首《漁父》詞,亦表現了這一題材和情感。作者托漁父之閑適,以見作官受祿者終日塵老為不如也。
這兩首有一個共性,都在上闋極力描繪瀟湘之地富有詩情畫意的景色,蓋亦緣乎《楚辭》之境?
第一首詞作重點表現的是楚湘的春日勝景,著力突現了山水之“青”與“綠”。“楚山青,湘水淥”,在視覺上給人以明麗鮮亮、春意盎然之感,眼前的這一切都是大自然“澹蕩春風”的恩澤與賞賜。在澹蕩春風的吹拂下,山青水綠,桃紅柳綠,“草芊芊”,“花簇簇”,人行其間,直有山陰道上,目不暇接的喜悅。難怪詞人會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樣一句:“春風澹蕩看不足!”其實,“看不足”的還不只是大地上的春景,更有詞人對春風飽含深情的無盡遐思。和風習習,拂面不寒,似乎身體的每一個毛孔都可以盡情地享受著這和煦的愜意……也許這才是詞人對春風“澹蕩”最深切的感受吧!
第二首詞寫景的重點則在于表現瀟湘水云的迷離朦朧之美。如果僅看開頭的兩句“荻花秋,瀟湘夜”,無疑又會引發太多的悲秋之慨,但是,在這首詞作中,李珣并沒有把秋日的瀟湘表現得象傳統那樣凄迷哀婉,卻以最明媚艷麗、最富有詩意的語匯將其描寫得如夢如幻。“橘洲佳景如屏畫。碧煙中,明月下,小艇垂綸初罷。”橘洲,即橘子洲,洲上遍植橘樹,一到秋天,放眼望去,在碧綠的橘樹葉映襯下,紅彤彤的橘子煞是壯觀,真是一幅天然的屏風畫。這樣的境界,豈不正是蘇軾所說的“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蘇軾《贈劉景文》)。對于橘子洲頭“橙黃橘綠”的美景,作者又用“碧煙”“明月”這兩個意象增加了朦朧感、神秘感,舟行湘江之上,透過氤氳的碧煙、朦朧的月色,看著橘子洲頭的“橙黃橘綠”,不僅有人在畫中游、更有人在仙界居的夢幻之感。
上闋的寫景,最終還是歸結到下闋的抒情寫意。在如此迷幻優美、極富詩情畫意的境界中,人的活動也與之水乳交融,一切盡顯悠閑散淡、豁達瀟灑。綜觀兩首小詞,主要寫到了垂綸和讀書這兩件事。這本也是隱士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事情,但在李珣筆下寫來,卻是搖曳多姿、舒適自在。究其原因,實在是作者抓住了《漁父》詞的本旨和要領,把主要的筆墨和精力集注在詞中主人公精神世界的開掘上。物質的貧乏并不能掩抑精神上的豐富與舒適自由。雖然是“魚羹稻飯”這樣的粗茶淡飯,住的只是茅舍,一切簡樸之至,然而主人公卻是如此的安貧樂道,如此的愜意。個中原因只在于一個字“信”。何謂“信”?“信”,即隨意遂性,一切縱情而為,不受任何外物的約束,沒有名利的牽絆,也沒有人間榮辱的羈縛管束,可以縱情歡飲,可以駕艇垂綸,也可以閑來唱讀滿架藏書。
“小艇垂綸”“棹歌相續”“乘月歸灣”,這是漁父垂釣過程的再現,在詞人的筆下表現得極為隨性自在。相對于駕舟垂釣,茅舍中的讀書生活就完全屬于隱逸文士的生活狀態。中國歷史上不乏文人隱居讀書的典故,其中西漢的揚雄因仕宦不得意,隱居閉戶著書,著《太玄經》,后世的文人都喜歡借以自況抒懷,如初唐詩人盧照鄰《長安古意》詩云:“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李珣詞中的“書滿架,名利不將心掛”,不正是借此典故表達自己對這樣一種生活的無限向往嗎?
更為奇妙的還在于,詞作中還把“書滿架”與“云滿屋”“酒盈樽”組織在一起,人與自然,人與美酒,人與書籍,共同構筑了隱逸文人獨特的生活情趣,吸引著人們去作無限的遐想。(楊旭輝)
集評 李冰若:“‘楚山’三句,淡秀可愛。”(《花間集評注·栩莊漫記》)(評第一首)
劉永濟:“此亦以漁父自由為可樂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評第二首)
鏈接 五代畫家衛賢。衛賢,約生活在公元十世紀,京兆(今陜西西安)人,是南唐李后主時供奉內廷的畫家。《高士圖》是他傳世的唯一作品,原圖共6幅,依次表現了歷史上的六位高士:黔婁先生、楚狂接輿、老萊子、王仲孺、于陵子和梁伯鸞,前5幅均已佚失,今有最后一副描繪梁鴻、孟光的畫作存世。畫卷之首有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題字“衛賢高士圖”,是北宋內閣藏品,卷中還有乾隆所書題記一段,為清廷內府舊藏,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五代時期山水畫的杰構——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董源是五代時期最負盛名的一位山水畫家,他的山水畫作“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并形成了自己平淡天真的風格,宋代以后董源及其弟子巨然的畫風被推尊為南派正宗。《夏景山口待渡圖》是董源山水畫的代表作,畫面表現的是江南的山水風光,景色平遠幽深,渡艇東西往來,游客待渡于渡口。整幅畫誠如宋代畫家米芾在《畫史》中所贊譽的那樣:“峰巒出沒,云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嵐色郁蒼,枝干挺秀,咸有生意;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此畫原為北宋宮廷舊藏,宋徽宗《宣和畫譜》曾有載錄,后歷經元代畫家柯九思、明代畫家董其昌等人的收藏和題跋,清代入內府收藏,現收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五代著名畫家關仝的名作《關山行旅圖》。關仝,一作“關同”,長安(今陜西西安)人,早年師從著名畫家荊浩,刻意力學,時有“出藍”之譽。中年以后,他的山水畫參以王維的清遠之趣。《關山行旅圖》是關仝的代表作之一,畫面上描繪的是北方的景色,在高聳入云的危巖險峰和深邃的幽谷寒林中,山路蜿蜒,有行旅者行進其中,有騎驢者、負薪者、對語者……洋溢著北方山村的生活氣息。畫家用筆粗簡雄健,皴染凝重,富有堅實硬峭的質感和體積感,更顯出山石的突兀,峭壁萬仞,境界雄奇壯闊,真實地再現了秦嶺、華山一帶北方山川的自然景觀和氣勢特征。樹木有干無枝,極具荒寒之感,這些都是關仝山水畫的典型風貌。正如宋劉道醇在《五代名畫補遺》中所說的那樣,關仝的畫作“峰巖蒼翠,林麓土石,加以地理平遠,磴道邈絕,橋杓村堡,杳漠皆備”。原跡今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巨然的名畫《秋山問道圖》。巨然是五代十國、北宋初的著名山水畫家,早年在南唐出家為僧,后隨李后主至汴京。他的存世名作《秋山問道圖》(今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著意表現江南濕潤的山色,畫面上峰巒重疊,溪幽路細,草木華滋。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深山之中依稀可見的屋中人,他盤坐在蒲團上,面對秋山幽寂的景象,正向自然“問道”,在平淡之中顯現出佛家清凈無為的理想狀態,也使得畫面充盈著一股出塵的高雅意趣。
上一篇:《唐宋五代詞·張志和·漁歌子》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唐宋五代詞·李珣·漁父》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