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關漢卿散曲《四塊玉·別情》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自送別,心難舍,一點相思幾時絕? 憑闌袖拂楊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據隋樹森編《全元散曲》,下同)
關漢卿的散曲中,有許多寫男女戀情和別情的作品,這些作品很能體現散曲“直率”的抒情特點,而其[四塊玉一別情]則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首。這首小令寫的是別后思念親人之情。曲的開頭就寫“自送別,心難舍,一點相思幾時絕”?把心中思念之情毫不掩飾地直瀉而出。“送別”與“難舍”這一矛盾,激起心中動蕩不已的相思之情。這種相思之情,綿綿無絕期,而又以反詰句“幾時絕”道出,使得真情之強烈和難以抑制,不由自主地奔瀉出來。正如梁啟超在《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的情感》中所說:“凡這一類都是情感突變,一燒燒到‘白熱度’,便一毫不隱瞞,一毫不修飾,照那情感的原樣子,迸裂到字句上。講真,沒有真得過這一類了。”以上幾句是情“動于中”的奔瀉,下面幾句則是寫“形于外”的神情。“憑欄”眺望的目的是希望“人來也”。但看到的卻是彎彎曲曲的溪流,重重疊疊的山巒,山重水隔路迢遙。“人去也”,追蹤覓影,千盼萬想,不見“人來也”。何其心切情深,而又何其令人失望! 但雖不見歸人,仍不死心。“憑欄袖拂楊花雪”——不斷地在驅趕眼前遮住自己盼望親人視線的紛紛飛絮。飛絮近遮,山水遠隔,難阻盼望之志,難斷相思之情。這樣,前面“動于中”相思情“幾時絕”的強烈詰問,與后面“形于外”克服阻攔“盼之切”的專注形態,構成了一幅形神兼備的“盼歸圖”,深刻地揭示了少婦希望之摯,情感之真! 整首曲雖然也透露出別離后“一點相思”的隱隱悲傷,但卻不使人感到惆悵、哀怨、傷感。這與過去許多文人寫的同類題材的作品相比,就可明顯地看出其不同之處。如溫庭筠的《夢江南》詞:“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雖然此詞的藝術技巧很高超,表達的感情也很真摯,但這種離情最后卻跌入悲傷的深淵,給人以茫然不知所之、悲傷不能自抑之感。劉熙載在《藝概》中指出:“溫飛卿詞,精妙絕人,然類不出乎綺怨。”“綺怨”一語可以概括過去許多封建文人這類作品的相似特點,而關漢卿正由于生活道路、思想性格的特殊性,才使其作品具有民間色彩,才有此不同的表現。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關漢卿的[四塊玉·別情]具有直、淺、真的特點。因為感情強烈,故而以直率的手法奔瀉而出;因為直率,故而語言上用不著雕飾而見淺顯;又因為直與淺,所坦露出的感情就顯得特別地真。何良俊《曲論》評關漢卿的作品說:“關之詞激厲而少蘊藉。”如果是就其表現手法直率而言,則有道理;如果是就其美學效果而言,則不然,可以說,關漢卿的散曲,直中蘊含激情,淺中潛藏深意,真中顯示其自然美。我們從作品感受到一股非常真摯、細膩的感情激流在跳蕩,并因此得到美的陶冶。王國維評價關漢卿說:“關漢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宋元戲曲考》)這里正是指出關漢卿作品不模仿別人而具獨創性;不雕飾造作而具自然美;不隱晦曲折而具真實感。
上一篇:散文·蘇軾文《喜雨亭記》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張衡詩《四愁詩》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