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歷史散文·戰國策·《趙策》三《魯仲連義不帝秦》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秦圍趙之邯鄲。魏安釐王使將軍晉鄙救趙。畏秦,止于蕩陰,不進。
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間入邯鄲。因平原君謂趙王曰:“秦所以急圍趙者,前與齊湣王爭強為帝,已而復歸帝,以齊故。今齊湣王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貪邯鄲,其意欲求為帝。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逼皆q豫未有所決。此時,魯仲連適游趙,會秦圍趙,聞魏將欲令趙尊秦為帝,乃見平原君曰:“事將奈何矣?”平原君曰:“勝也何敢言事? 百萬之眾折于外,今又內圍邯鄲而不能去,魏王使將軍辛垣衍令趙帝秦,今其人在是。勝也何敢言事?”魯連曰:“始吾以君為天下之賢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請為君責而歸之?!逼皆唬骸皠僬堈俣娭断壬!逼皆煲娦猎?,曰:“東國有魯連先生,其人在此。勝請為紹介而見之於將軍?!毙猎茉唬骸拔崧勽斶B先生齊國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職。吾不愿見魯連先生也?!逼皆唬骸皠僖研怪??!毙猎茉S諾。
魯連見辛垣衍而無言。辛垣衍曰:“吾視居此圍城之中者,皆有求於平原君者也。今吾視先生之玉貌,非有求於平原君者,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魯連曰:“世以鮑焦無從容而死者,皆非也。今眾人不知,則為一身。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彼則肆然而為帝,過而遂正於天下,則連有赴東海而死矣,吾不忍為之民也。所為見將軍者,欲以助趙也?!毙?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魯連曰:“吾將使梁及燕助之,齊、楚則固助之矣?!毙猎茉唬骸把鄤t吾請以從矣。若乃梁,則吾乃梁人也,先生惡能使梁助之耶?”魯連曰:“梁未睹秦稱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稱帝之害,則必助趙矣?!毙猎茉唬骸扒胤Q帝之害將奈何?”魯仲連曰:“昔齊威王嘗為仁義矣。率天下諸侯而朝周。周貧且微,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居歲余,周烈王崩。諸侯皆吊,齊后往。周怒,赴於齊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東藩之臣田嬰齊后至,則斮之?!醪慌唬骸赤担告疽病!錇樘煜滦?。故生則朝周,死則叱之,誠不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其無足怪!”
辛垣衍曰:“先生獨未見夫仆乎? 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 畏之也。”魯仲連曰:“然梁之比於秦,若仆耶?”辛垣衍曰:“然?!濒斨龠B曰:“然,吾將使秦王烹醢梁王!”辛垣衍怏然不悅,曰:“嘻! 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先生又惡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魯仲連曰:“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之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於紂,紂以為惡,醢鬼侯。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文王聞之,喟然而嘆,故拘之於牖里之庫百曰,而欲令之死。曷為與人俱稱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 齊閔王將之魯,夷維子執策而從。謂魯人曰:‘子將何以待吾君?’魯人曰:‘吾將以十太牢待子之君?!S子曰:‘子安取禮而來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諸侯辟舍,納于筦鍵。攝衽抱幾,視膳於堂下。天子已食,退而聽朝也?!斎送镀浠a,不果納。不得入於魯。將之薛,假涂於鄒。當是時,鄒君死。閔王欲入吊,夷維子謂鄒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將倍殯柩,設北面於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u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將伏劍而死。’故不敢入于鄒。鄒、魯之臣,生則不得事養,死則不得飯含,然且欲行天子之禮於鄒、魯之臣,不果納。今秦萬乘之國,梁亦萬乘之國;俱據萬乘之國,交有稱王之名,睹其一戰而勝,欲從而帝之,是使三晉之大臣不如鄒、魯之仆妾也。且秦無已而帝,則且變易諸侯之大臣。彼將奪其所謂不肖而予其所謂賢,奪其所憎而與其所愛。彼又將使其子女讒妾為諸侯妃姬,處梁之宮,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 而將軍又何以得故寵乎?”於是辛垣衍起,再拜,謝曰:“始以先生為庸人,吾乃今曰而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 吾請去,不敢復言帝秦!”秦將聞之,為卻軍五十里。適會魏公子無忌奪晉鄙軍,以救趙擊秦。秦軍引而去。
于是,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為魯連壽。魯連笑曰:“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
本文題目是后人加上的。文中所記是發生在公元前259—前257年邯鄲解圍事件中的一個重要插曲。題目不僅概括了全文的中心內容,而且對這一事件作出初步評價,說明魯仲連主張“義不帝秦”,是堅持正義,威武不屈,敢于斗爭,表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寶貴品格。
本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秦圍趙之邯鄲——辛垣衍許諾”),寫在邯鄲被圍的情況下而堅持“義不帝秦”的魯仲連主動提出爭取會見主張“尊秦為帝”的辛垣衍;第二部分(“魯仲連見辛垣衍而無言——不敢復言帝秦”),寫魯仲連與辛垣衍的一場辯論,魯仲連反復引譬,陳說“尊秦為帝”的危害,終于說服辛垣衍;第三部分(“秦將聞之——終身不復見”),寫事件的結局和尾聲,邯鄲解圍,魯仲連功成不居,拒絕封賞。
第一部分,開頭交代形勢,提出事件的起因,揭示種種矛盾。在趙國長平受挫、邯鄲危急之際,秦、趙這組矛盾中是秦國占絕對優勢。當趙國向魏國求救時,魏王采取兩面手段:一方面名義上使晉鄙領兵救趙,另一方面卻又派辛垣衍勸趙“尊秦為帝”,實際上就是向秦投降。這不僅反映出“唯秦雄天下”,“帝秦”似已勢在必行這個客觀事實,秦與六國的矛盾是主要的矛盾,而且還反映出六國之間也存在矛盾,合縱抗秦的聯盟基礎并不鞏固。同時,趙、魏各國內部也有各式各樣的矛盾。在魏國內部,魏王與魏公子信陵君在救趙問題上的意見也不一致。即使魏王本身也有矛盾:救趙,唯恐得罪強秦;不救,又怕秦滅趙以后仍然會禍及魏國。在趙國,平原君的內心也充滿了矛盾:采納辛垣衍的“帝秦”的建議,明知是極大的恥辱;但如不“帝秦”,又無他國救兵,就立即有國破家亡的危險,他處于進退兩難的困境。
齊國高士魯仲連在邯鄲出現,使當時的形勢急轉直下。他聽到“魏將欲令趙帝秦”的消息,立即去見平原君,這反映出他的不畏強暴、見義勇為的精神。他指責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毫不留情地指出:“始吾以君為天下之賢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币虼耍皆秊樗娦猎?,并提出“吾請為君責而歸之”。辛垣衍雖然擔負著向平原君建議“尊秦為帝”的特殊使命,但也有心理矛盾,又害怕別人知道,不敢見魯仲連,見出其理虧,心虛膽怯,缺乏政治遠見。這一部分,既提出了“帝秦”之說的由來,又揭示出種種矛盾,為下文中形勢的發展作了鋪墊。
第二部分,是全文的主體,著重寫出魯仲連與辛垣衍在“帝秦”與“抗秦”問題上展開的激烈辯論,經歷了三個回合:
第一個回合,辛垣衍先發制人,用圍城的兇險作警告,以個人安危來打動魯仲連,想威脅他趕快離開趙國。魯仲連針對辛垣衍的說辭,首先舉出鮑焦的故事為例,駁斥辛垣衍對自己的錯誤估計。其次,揭露暴秦的實質,它是“棄禮義而上首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的國家。再次,表明自己不愿“帝秦”的堅決態度,如若秦“肆然而稱帝”,則寧可“赴東海而死”,也決不作他們的降民。最后,說明會見辛垣衍的目的在于“欲以救趙”,立場堅定,態度鮮明。魯仲連的“抗秦”與辛垣衍的“帝秦”形成尖銳的對比。
第二個回合,辛垣衍又提出如何“助趙”時,魯仲連堅定地提出齊、楚、魏、燕諸國與趙國聯合起來共同抗秦的主張,反映他有政治遠見。
第三個回合,辛垣衍又進一步提出“先生惡能使梁助之”的難題,辯論進入激烈階段,接觸到問題的核心。魯仲連尖銳而深刻地指出,關鍵在于使魏國認識到秦國的侵略本性,以及“尊秦為帝”的危害性。他歷舉兩個歷史故事,剖析“帝秦”的利害關系,先引齊威王的實例來說明“貧而微”的周天子尚且對諸侯橫暴無禮,言下之意,強秦一旦稱帝,憑借它的地位就更不知如何擅作威福;再舉出商紂對待鬼侯、鄂侯、文王三公的暴行,說明“秦王烹醢梁王”的可能性,秦王的殘暴既與商紂相同,當然也有可能同樣地甚至加倍殘酷地對待投降他的諸侯。其次,他用魯、鄒兩個小國敢于對抗“欲行天子之禮”的齊閔王的事實,一方面說明魯、鄒兩國小臣尚且能如此保持氣節,另一方面暗示對待任何強暴者,只要敢于斗爭,就能折服他。魯仲連指出,如尊秦稱帝,則將“使三晉之大臣不如鄒、魯之仆妾”,這既是對辛垣衍自比于臣妾的卑怯心理進行無情的鞭撻,也含有對大國之臣辛垣衍的激勵。最后,魯仲連一針見血地指出,魏王、辛垣衍等屈膝臣服于強秦與他們個人利害的關系,他分析妄想利用尊秦為帝來維持自身富貴的打算是完全無法實現的。先說秦稱帝以后魏王決不能夠再穩坐王位,又向辛垣衍提出:“將軍又何以得故寵乎?”這是針對對方的弱點予以致命的一擊,警告投降派不應該對秦國抱有幻想,只有堅決抗秦才有出路。
魯仲連援古引今,用無可辯駁的事實說明了“屈己尊人,終致后患”的歷史教訓,既曉以大義,又動以利害,終于使辛垣衍折服,毅然表示:“吾請去,不敢復言帝秦?!?/p>
第三部分,說明這場論戰的結果。魯仲連堅持正義,敢于斗爭,制止了趙國投降,這是政治、外交上的勝利。加上魏國真正出兵救趙擊秦,迫使“秦軍引而去”,邯鄲解圍,解除了趙國的危機,也是軍事上的勝利。
最后,魯仲連功成而不肯受封賞,是故事的余波,反映他“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的高尚品格。足以證明魯仲連主張合從抗秦是從正義出發,沒有任何個人的企圖。文章從另一個角度強調了“義不帝秦”的主題。
魯仲連堅持正義、敢于斗爭、功成不居的可貴精神,得到后人的稱贊。西晉左思在《詠史》中寫道:“吾慕魯仲連,談笑卻秦軍?!薄肮Τ蓯u受賞,高節卓不群?!碧拼?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shiji/liba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十》云“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卻秦振英聲,后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宋代蘇軾認為,戰國策士中唯有魯仲連最可取。在封建社會里,魯仲連這樣的人物是有典型意義的,他已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光輝形象之一。
本文在藝術手法上有如下幾點值得學習。
第一,結構緊湊、敘事簡潔且引人入勝。文章一開始,先交代緊張的戰爭形勢和復雜的矛盾沖突;緊接著就轉移到魯仲連的出現,以便及時過渡到扭轉局勢、緩解矛盾。雙方在論戰中緊緊圍繞“帝秦”還是“抗秦”這一中心,魯仲連始終居于主導地位,層層辯駁,分析矛盾,指陳利害,每一層次都有明晰的情節重點,彼此之間聯系又極緊密,環環相扣地使情節趨向高潮;然后說明論戰所發生的效果,交代了故事的結局。全文圍繞“義不帝秦”的主題,從紛亂的現象中提煉出最主要的材料,用很經濟的筆墨寫出事件的發生、發展和結束。在論戰一段中,無論引證或舉例又都能服從于理論的闡述的需要,選材都與說明“帝秦”的危害有關。
第二,人物描寫能夠通過人物性格的沖突和對比以及個性化的語言刻畫形象。如寫辛垣衍的鄙陋猥瑣、鼠目寸光和平原君的驚慌失措、優柔不決,來反襯魯仲連的政治遠見以及堅定沉毅、臨危不懼的高貴品質。又如寫平原君連用“勝也何敢言事”,有力地反映出平原君在面臨大敵時的慌張焦急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魯仲連對辛垣衍所說的“連有赴東海而死矣,吾不忍為之民也”,表現了他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
上一篇:戲曲·洪昇傳奇《罵賊》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梅堯臣詩《魯山山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