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范成大2
三則·之一
三日,始泛湘江,自此至六日,早暮行,倦則少休,不復問地名。湘江岸,小山坡陀3,其來無窮,亦不間斷,又皆土山,略無峰巒秀麗之意,但荒涼相屬耳4。
1 《驂鸞錄》:范成大日記作品。一卷。作于1172年,時作者由中書舍人出知廣西靜江府,次年到達桂林,沿途所記而成此書。2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吳郡(今江蘇省吳縣)人,南宋詩人。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3 坡陀:不平坦。4 屬:連。
【析點】 這一則五十六字的短記,實是概括了往桂林赴任時四天的行程。“泛湘江”水路前往,逆水行船,船速不會很快,正是觀賞江景的好機會,但作者卻連詢問兩岸地名的興致都沒有了,只顧“早暮行,倦則少休”。作者何以興致如此低落? 要知道范成大此行是因在朝廷忤犯了當權者才不得留在京城臨安(杭州)而出外任的,這是范成大仕途的一個大逆轉。所以他無心賞景,而且沿江之景也被暗淡的心情涂上了灰暗的色調——荒涼連著荒涼,壓得人透不過氣來。
不過,范成大畢竟是詩人,他對荒涼也進行了詩的描述:兩岸的小山以“坡陀”二字概寫那單調起伏之勢。尤其是“其來無窮,亦不間斷”八個字,以擬人手法描述座座小山不間斷地迎面而來,實是以山不斷前來的動態,抒寫了人于舟船之上前行的錯覺——不覺船之行進,只覺景之后退,寫來還是相當靈動的。不過,都是“土山”,無樹無花,無峰無巒,絕無秀麗可言,只余下“荒涼相屬”了。
請注意,作者在對荒涼之景的描述上,是從“有”和“無”兩方面落筆的:“無”的是“峰巒秀麗”,“有”的是“坡陀”、“土山”,而且“無”是“略無”,無到一點也沒有,那“有”的卻是“來無窮”、“不間斷”。一“有”一“無”,其實都是“無”,有荒涼,無美景。
古代詩文中,寫景者幾乎都是寫美景,范成大這段“丑景”也就因其“另類”而可貴了。
梁欽
三則 ·之二
七日,宿衡山縣。西望岳山1,苕蕘半空2。湘中山既皆岡阜3,迤邐至岳山4,乃獨雄尊特起5,若眾山遜其高寒者。
1岳山:衡山,又稱南岳。2苕蕘 (tiao yao):遙遠的樣子。3阜:土山。4迤邐:曲折綿延的樣子。5特起:卓然而立。
【析點】 連日盡觀土山,令人乏味,西望衡山,“苕蕘半空”,自然心神為之一振。作者以眾多土山襯出衡山的“雄尊特起”,再以眾山如同“遜其高寒”的比喻,突出了南岳不與岡阜為類、雄峻高拔的氣勢。寥寥數筆,作者真把南岳衡山寫活了。在這短短的描述中,我們隱約感到,范成大借鑒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描寫西山的手法。永州的西山在湖南,衡山也在湖南,這之中因聯想而借鑒是很自然的,更何況他九日的日記里還提及柳宗元所書的《般舟和尚碑》呢!
任文京 梁欽
三則 ·之三
十日,行舟數里,即再見南岳峰,崛敦可尊而仰1。帶江別有小山一重,山民幽居點綴其上。桃李花方發,望之如臨皋道中2。盧仝詩“湘江兩岸花水深3”,至此方有句中意。
1崛敦:突起。2臨皋(gao):在浙江,景色優美。3盧仝:唐代詩人。此處所引詩句見《有所思》。
【析點】 作者告別衡山繼續溯江而行。“再見南岳峰”之“再”字,讓我們想見湘江的迂回曲折;“崛敦可尊而仰”則是遠觀南岳峰的感受了。此時江邊風景與開頭所見也大不一樣,“山民幽居點綴”,富有生活氣息;桃花李花正開,南國春意盎然;引出唐人詩句使兩岸景物充滿詩情畫意,“至此方有句中意”,又照應了三日至六日的日記,我們知道,此刻范成大的心情也漸漸地由暗淡而開朗了
上一篇:《驪山詩案》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魏市人》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