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六月十四日宿東林寺》宋山水詩鑒賞
陸游
看盡江湖千萬峰,不嫌云夢芥吾胸①。
戲招西塞山前月②,來聽東林寺里鐘。
遠客豈知今再到,老僧能記昔相逢。
虛窗熟睡誰驚覺,野碓無人夜自舂。
乾道六年(1170),陸游游宦入蜀。經九江游廬山,曾宿廬山西北麓著名古剎東林寺。
淳熙五年(1178)正月,陸游奉召東歸。六月十四日再宿東林寺,舊地重游,月下聽鐘,勾起無限思緒,他借景抒情,表達對游宦生活的厭倦和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以議論入詩是宋人常用手法。此詩亦從議論開始,點明時間、地點、環境、氣氛、心情,寫得含蓄清新、自然和諧,靜中有動地進入高曠、清幽、超脫的理想境界。中國傳統美學有兩種美感、兩種美的理想: “錯采鏤金、雕繢滿眼”的美; “初發芙蓉、自然可愛”的美(宗白華《美學散步》),而詩人追求的正是這種清新可愛的自然美。
詩人游宦歸來,歷時九載、行程萬里。他由臨安(今杭州)入蜀,閱盡巴山蜀水,故有“看盡江湖千萬峰”的感慨。“芥”,漢代為“蒂芥”,宋人衍變為 “芥蒂”。如司馬相如《子虛賦》云: “吞若云夢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蘇軾《送路都曹》詩: “恨無乖崖老,一洗芥蒂胸”。原意指細小的梗塞物,引伸為心中的怨恨與不悅,故此句意為:浩瀚的云夢澤,對閱盡人間滄桑歷經宦海沉浮的詩人來說,又算得了什么呢?!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說: “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此詩首聯的“看盡”和“不嫌”兩詞的運用,亦有不看“山”“岳” 的意境。
月下聽鐘,境界是如此清幽而美妙。按佛教說法: 鐘聲可以發人深省; 可以降以吉祥。故有午夜聽鐘的習俗,唐人張繼留下“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名句。而今東林寺悠揚的鐘聲,則使詩人聯想入蜀后中秋節途經西塞山那“空江萬頃,月如紫金盤”的夜景(見《入蜀記》),今天何不邀昔日之明月,共賞東林寺的鐘聲?! 一個“戲”字,既增添了浪漫主義色彩,又表達了詩人喜悅的心情,筆墨灑脫之至。
遠客到,始料未及; 老僧逢,記憶猶新。經過九年闊別,今日重聚,對方的心情是言語難以表達的。詩人僅用 “豈知”和“能記”兩字,含蓄地表達了舊地逢故人而喜出望外的心情。
“虛窗”,窗未關也。敞窗而熟睡,表明詩人此時心情十分坦然,無憂無慮。然而詩人又從熟睡中驚起,啊! 原來是遠處水碓帶動的夜舂聲,把詩人沉寂的心情又引人一個新境界——盼望已久的田園生活。全詩的題旨,巧妙地借這夜舂聲清新而又自然地點出來了。
上一篇:盧照鄰《入秦川界》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戴叔倫《蘭溪棹歌》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