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堯臣
時再點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陽老牛陂,僵尸相藉。
汝墳貧家女,行哭聲凄愴。
自言有老父,孤獨無丁壯。
郡史來何暴,縣官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龍鐘去攜杖。
勤勤囑四鄰,幸愿相依傍。
適聞閭里歸,問訊疑猶強。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質無以托,橫尸無以葬。
生女不如男,雖存何所當!
拊膺呼蒼天,生死將奈何?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西夏趙元昊接連進犯西北邊陲延州等地,朝廷缺少正規軍,六月,仁宗下詔陜西、河北、河東、京東西等路增募弓箭手。地方官吏為邀功請賞,濫行征點,不分老弱,一時間弄得民怨沸騰。這年梅堯臣任汝州襄城知縣。汝州屬京西路北路,在增兵范圍之內。詩人目睹人民死亡相繼,深為憤慨,寫了《田家語》和《汝墳貧女》兩篇現實主義詩篇,對時政進行了激烈的抨擊和憤怒的控訴。詩前小序說“時再點弓手”,當是這年秋冬所作。汝,水名,出汝州天息山,入淮河。墳,大堤,汝墳即汝水岸邊。《詩經·周南》有《汝墳》一篇,用婦女之口陳述,感傷世亂,詩人以此為題,直接繼承了《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
詩的開頭,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這樣一幅畫面:一位孤苦伶仃的貧家少女,邊走邊哭,哭聲凄愴,充滿悲傷與怨憤。從聽覺的角度寫,為全詩渲染出凄涼的氣氛。以下轉述貧女哭訴的內容,又分幾層。首先寫老父被征入伍。“孤獨無丁壯”,可知這是個父女倆相依為命的家庭,這樣的家庭也不能幸免,郡吏的殘暴到了何種程度! “龍鐘去攜杖”,即“龍鐘攜杖去”,如此老邁衰弱,被驅作戰,豈能免于一死?這不僅深刻反映了人民的苦難,也有力地暴露了朝廷的腐朽荒唐。貧女心知與老父生離即為死別,萬般無奈,只好囑托同去的鄰里一路善為看視,“勤勤”兩句,語意辛酸。“適聞”以下幾句敘老父死亡。貧女聽說鄰里中有人從軍中歸來,便去打聽老父消息,而心里早已懷疑老人是否能支持下去,果然,她預計會發生又害怕發生的事被鄰人證實了。這幾句質樸無華,表現貧女心理,深切真實,沉痛動人。“弱質”以下六句是貧女就眼前絕望的處境發出的悲訴。“弱質”言自身,老父一死,從此無依無靠; “橫尸”言老父僵死河邊,不能安葬,女兒怎能忍心?生不能養,死不能葬,雖生何益,還不如死。想到此,悲憤已極,因而禁不住“拊膺呼蒼天”,發出是生?是死?究竟如何辦的呼告。詩的感情至此達到高潮。
這首詩的好處,首先是選材典型。據司馬光《論義勇六札子》記載:康定、慶歷之際,趙元昊叛亂,國家乏少正兵,遂籍陜西之民,三丁之內選一丁為鄉弓手,“閭里之間,惶擾愁怨”,“骨肉流離,田園蕩盡”。在這樣廣泛的社會悲劇之中,作者只選擇了相依為命的老父弱女的悲慘命運來寫。在當時老父尚且不免,其他可想而知。這就通過個別反映一般,從而揭示出當時的歷史真實。對于這一典型事例,作者處理得十分精煉。正如杜甫的《石壕吏》一樣,作者讓讀者同他一起傾聽人物的訴說,郡吏捉人,老父被征,老父死亡,幸存的鄰里歸來等等情節,都從貧女口中帶出,省卻多少筆墨。
上一篇:《漢武·楊億》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江上漁者·范仲淹》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