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蘇軾詩《澄邁驛通潮閣》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陽招我魂。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發是中原。
澄邁,縣名,在海南島北部。通潮閣,又名通明閣,在澄邁縣西。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蘇軾自惠州貶所遠徙昌化軍(治所在今廣東儋縣)。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后,始受命北移。詩人在渡海北行之前登閣有感,題寫詩二首。這里選的是第二首。詩寫作者強烈的思鄉盼歸之情。從紹圣元年(1094)蘇軾被貶出京,六七年間一直漂泊在惠州、海南極遠之地。詩人愈益感到回歸無望,前首“倦客愁聞歸路遙”,寫的就是這一心態。這首詩開篇也是從欲歸無望起筆:“余生欲老海南村。”詩人已經做好準備,在海南終此馀生。這是無可奈何的歸宿,由不得詩人自己。所以,當受命北移的消息傳來,詩人便由衷地感到欣慰:“帝遣巫陽招我魂。”這里用了《楚辭·招魂》的典故:“帝告巫陽曰:‘有人在下,我欲輔之。魂魄離散,汝筮予之。’”“巫陽乃下招曰:‘魂兮歸來!’”“帝”,代指皇帝。“招魂”,指赦還。一、二句寫北移在心靈上引起的震動,十四字中大起大落,時間、空間倏然變易,有尺幅萬里之勢。三、四句忽作轉折,遣情入景:“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發是中原。”既然登閣,必要遠眺。此次遠眺有生還的希望,所以要極目遠望,直望到天的盡頭,那里似乎有一只善飛的鶻在鼓動著翅翼,但不久便消失得無影無蹤。詩人的心也仿佛跟隨這鶻鳥飛向遠方,反映出詩人企盼飛速返回本鄉本土的焦急心情。蒼鷹雖已消失,而詩人卻仍在久久地凝神遙望。他望見了什么?在詩人凝望的眼里,似乎看見了頭發絲一樣纖細的青色,詩人對此毫不懷疑地認為: 這就是他朝思暮想的“中原”! 就中原與澄邁驛的距離而言,就通潮閣的高度而言,詩人雖然登高也是難以望見的。但詩人畢竟看到了“青山一發”。是肉眼看到的么? 當然不是,而是心靈的眼睛看到的,是詩人凝神屏息長久注視而產生的一種幻象。可見詩人對故土中原懷有何等濃摯的情意。雖然,這最后一句是超現實的幻覺,在事實中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詩的整體構思和感情的意境中卻又是完全可信的。“詩所特有的材料是可信的不可能。”(維柯《新科學》)詩人發揮了他的想象,讀者得到了詩意的滿足。所以這最后一句已成為千古不廢的名句。文天祥在他《酹江月·“和友人驛中言別”》一詞中就化用此意,寫出這樣的詞句:“向江山回首,青山如發。”表達他愛國深情。施補華在《峴傭說詩》評此詩云:“氣韻兩到,語帶雄沉,不可及也。”說明蘇軾晚年的詩歌創作已達到爐火純青的佳境。
上一篇:韋應物詩《滁州西澗》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詞·姜夔詞《點絳唇》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