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籍
漁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猶未歸。
竹深村路遠,月出釣船稀。
遙見尋沙岸,春風(fēng)動草衣。
中國古代的山水詩,有既畫山容,復(fù)繪水貌的,也有只畫山容或僅繪水貌的。這首詩屬于后一類——攝入畫面的僅是作者“夜到漁家”時所目接的水邊風(fēng)物。
一、二句貌似平直,卻有側(cè)面烘托之妙: “在江口”,暗示漁家臨江而居; “柴扉”,點明漁家所居不過幾間茅屋、一扇柴門,這簡陋的住所不難推想其生活的貧困。“潮水入柴扉”,則見出當(dāng)時正值春潮泛濫,漁汛來臨,漁家忙于出江撒網(wǎng)之時,這就為下面幾句作了鋪墊。三、四句“行客欲投宿,主人猶未歸”,“行客”,即作者自謂。作者行至江邊,眼看天色已晚,便準備投宿于漁家。然而,他在柴門外徘徊,張望多時,屋內(nèi)卻始終寂無聲息。原來,房屋的主人江上尚未歸來。“猶未歸”三字,飽含作者焦慮之情,不僅因自己投宿無著而焦慮,也為漁家勞作之久而感嘆。五、六句刻畫景物,而情在景中。主人未歸,入室無望,作者只好于無奈復(fù)無聊中將視線投向周圍的環(huán)境。他看到:在幽深的竹林中,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伸向難以目即的遠方——前村顯然在小路的盡頭,一時半晌恐怕難以抵達;而在浩瀚的江面上,已灑滿皎潔的月光,垂綸未歸的漁船尚少,茅屋的主人半晌一時恐怕也難以罷釣?!搬灤 ?,與“主人猶未歸”句相呼應(yīng),不僅進一步透露了打漁勞動的耗時之長、費力之巨,而且進一步渲染了作者由失望到希望,復(fù)由希望到失望的心理過程。七、八句化憂為喜,轉(zhuǎn)出一片“柳暗花明”的境界:在不停的眺望中,作者終于遠遠看見一位駕船駛向江邊的漁人正在尋覓可以泊船的“沙岸”,和煦的春風(fēng)吹動著他身上的蓑衣——這大概就是作者期待已久的茅屋的主人吧?于是,作者焦慮頓去,喜悅陡生。從這鮮明生動的形象和歡快流暢的語調(diào)中,我們既可想見作者翹首佇望、喜上眉梢的神態(tài),也可推知投宿事件的令人滿意的結(jié)局。
借描寫水邊風(fēng)物,表現(xiàn)他人較少涉筆的漁家生活的一個側(cè)面,這是此詩的宗旨。在組織經(jīng)營時,作者則以投宿事件作為串連景物和情思的線索。全詩語淡,景新,意深,情濃,而結(jié)尾尤見生氣貫注,神采飛揚。因此,在山水詩的藝術(shù)長廊里,它亦可標一格。
上一篇:《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夜歸鹿門歌·孟浩然》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