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詩《感遇(其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丁亥歲云暮,西山事甲兵。贏糧匝邛道,荷戟爭羌城。嚴冬嵐陰勁,窮岫泄云生。昏曀無晝夜,羽檄復相驚。拳跼兢萬仞,崩危走九冥。籍籍峰壑裹,哀哀冰雪行。 圣人御宇宙,聞道泰階平。 肉食謀何失,藜藿緬縱橫!
(據四部叢刊影明本《陳子昂集》,下同)
垂拱三年丁亥(687),武則天擬開鑿蜀山道路,由雅州進攻羌人,進而襲擊吐蕃。時陳子昂官麟臺正字,反對這一窮兵黷武、危害百姓的戰爭,上書諫阻,作《諫雅州討生羌書》:“臣聞亂生必由怨起,雅之邊羌,自國初以來,未嘗一日為盜,今一旦無罪受戮,其怨必甚。”同時作此詩。
“丁亥歲云暮,西山事甲兵。”西山又名雪嶺,在成都之西。這兩句說在丁亥年冬武則天在西山發動了戰爭。詩一開端就直截了當地交代戰爭發生的時間地點。這次進擊西羌,途經山路,士卒極
為辛苦:“贏糧匝邛道,荷戟爭羌城。”他們既要背干糧,又要扛武器,紆回在邛崍山中,向四川西部羌城進發。兩句連用四個動詞,極寫戰士負荷之重、行路之難。這二句是互文見義,不可分開解釋。戰士們不僅身負重荷,而且是在嚴寒的山中行軍:“嚴冬陰風勁,窮岫泄云生。”“嚴冬”,與首句“歲暮”照應。北風凜冽,寒氣刺骨,高山上蒸發出的水氣升騰天空,變為云彩。詩人極寫氣候惡劣,山高路險,行軍艱難。由于山峻谷幽,霧靄迷茫,伸手不見五指,白日如同黑夜:“昏曀無晝夜,羽檄復相驚。”在行軍極度艱難中又傳來羽檄——征調的緊急軍事文書,頻繁調遣,加速行軍,使他們疲于奔命。一個“復”字,說明對他們的折騰已經不止一次;“相驚”又寫出他們始料不及的驚異和不堪忍受奴役的怨情。高山深谷里,戰士們艱難地行進:“拳跼兢萬仞,崩危走九冥。”進一步寫邛崍山之高峻險隘。“兢”字形象地描繪戰士被統治者驅趕著拼命登山的情景。上句寫萬仞高山,下句寫萬丈深淵,懸崖峭壁,道路狹窄,隨時受到崩塌送命的威脅,極寫戰士處境之艱危。由于山路陡險崎嶇,士卒擠擠攘攘亂成一片“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更值隆冬大雪,天寒地凍,手腳僵硬,戰士們叫苦不迭,哀怨不止。迭用“哀”字,寫出戰士深沉的怨恨,揭示統治者是這樣地不關心人民。
以上十二句,作者通過形象的描寫,環境的渲染,人物心態的刻畫,來譴責戰爭的不義及對士卒的深切同情;通過對審美客體的描繪,間接地表現作者的愛憎。詩歌主體的意象描寫至此已經淋漓盡致,所以末四句直陳感慨,把批評的矛頭指向統治者:“圣人御宇宙,聞道泰階平。”“泰階”是三臺星的別名,古人認為天上泰階平則天下太平。詩人感嘆,自古以來圣人統治天下,能使國泰民安,可是武則天時代為什么不能如此呢?暗含對當朝者的貶斥。詩人怒不可遏,進而憤憤斥責道:“肉食謀何失,黎藿緬縱橫!”“肉食”,即肉食者,指統治者,語出《左傳》莊公十年:“齊師伐我(魯),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作者借用此典表示對執政者的蔑視。句意是統治者計謀如此失策,致使窮苦百姓流徙遠方,遭受禍殃。詩人以尖銳犀利的語言批評當權者,而不顧個人安危,表現了他任俠好義、剛正不阿,能體恤人民苦難的可貴精神。他因此遭統治者忌恨,辭官歸家后,被武承嗣指使縣令段簡陷害,屈死于獄中。
這是一首具有強烈現實主義精神的詩歌,明顯地受著樂府民歌和古詩的影響,如《焦仲卿妻》中的“菴菴黃昏后,寂寂人定初”和《舊題(蘇子卿詩)四首》其四中的“燭燭晨明月,馥馥秋蘭芳”等句式,跟本詩中的“籍籍”、“哀哀”句十分相似,而且語言古樸,敘事中間以鋪陳,最后揭示主題(在本詩中直陳時弊)等,都具有樂府民歌和古詩的風韻。陳子昂的《感遇》繼承了漢魏風骨,完成了唐初詩歌的革新,對后代詩人詩歌,如張九齡的《感遇》、李白的《古風》、杜甫的新題樂府、白居易的新樂府有著啟迪作用。杜甫稱贊他:“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揚馬后,名與日月懸。……千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可見陳子昂其人其詩在文學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上一篇:陳子昂詩《感遇(其一)》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何遜詩《慈姥磯》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