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 空山凝云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 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 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 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 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 露腳斜飛濕寒兔。
此詩大約在元和六年,李賀在長安任奉禮郎時所寫。唐代詩人所寫音樂詩頗多,但該詩構思奇特,想象豐富,表現手法獨特,用很多神話傳說和一系列比喻來形容李憑所彈音樂聲的美妙與變化萬狀。
詩的前四句先寫音樂聲的效果,再交代地點與人物。用高貴材料制作的箜篌在表現深秋滯澀的氣氛時,能使空山上的凝云不流,湘妃灑淚,素女悲愁,然后點出這是李憑在京城長安彈弄箜篌。這種寫法起到先聲奪人的作用。寫音樂的變化萬端時,則用昆侖山玉碎的聲音來比喻琴弦上彈出碎聲的巧妙;有鳳凰鳴聲來比喻琴聲的清脆悅耳。琴聲的低回、悲傷,如芙蓉泣露;歡樂如香蘭含笑。熱情的琴聲能融化長安十二道城門前的冷光;二十三根絲弦上彈出的錚錚琴聲能感動天帝“紫皇”。而且使正在煉石補天的女媧因聽得入神而忘懷職守,引起石破驚天降秋雨的奇跡。高超的琴技,使善于操琴的神嫗也要向他請教;動人的樂聲,使老魚瘦蛟也隨之騰躍起舞。并使月宮中的吳剛留戀忘返,徹夜不眠;玉兔甘愿承受寒露沾濕而毫無怨言。
詩人把李憑彈箜篌的高超技藝描寫成能“驚天地,泣鬼神”。其中有以聲寫聲,以形寫聲,以情寫聲。有動態描繪,也有靜態摹寫。在塑造音樂的聽覺形象的同時,寫出了一系列的視覺形象,使音樂的抽象性、不明確性,借助精湛、巧妙的比喻和豐富、奇特的聯想,化為具體可感的物象,使詩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并構成了一幅閃耀異彩的瑰麗的圖畫。明胡震亨《唐音癸簽》中評李賀時說:“蓋其天才奇曠,不受束縛,馳思玄黃,莫可駕御。故往往超出蹊徑,不能俯仰上下。”清方扶南在《李長吉詩集批注》中說:“白香山‘江上琵琶’,韓退之‘穎師琴’,李長吉‘李憑箜篌’,皆摹寫聲音至文。韓足以驚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正是由干李賀的“天才奇曠”和他的作品“足以泣鬼”。所以在他筆下的這首音樂詩,迥異于其它音樂詩而體現了獨特的個性和獨特的風格,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上一篇:《雜感·清·黃遵憲》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宋·蘇軾》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