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呂梁山
1944年2月
崢嶸突兀呂梁雄,我來冰雪未消融。
花信遲遲春有腳,夕陽滿眼是桃紅。
林壑深幽勝太行,收羅眼底不辭忙。
雪海冰山行不得,飛巖絕壁路偏長。
注釋:
呂梁山——位于山西省西部,南北綿延400公里,主峰關帝山海拔2831米,不少山峰超過2700米。
崢嶸——形容山勢高峻;又用來比喻才氣、品格等超越平常。
突兀——突然變化的。
雄——雄壯、雄偉。
花信——花期。
林壑——長滿樹木的山溝。
收羅——表示聚集人和事物。亦作收場的意思。
不辭——不推辭。
賞析:
這首詩寫于1944年2月中旬,詩人在奔赴延安的途中,翻過呂梁山后所作。
呂梁山脈高聳于汾河與黃河之間,是兩大河流的分水嶺。當年,賀龍等同志率領八路軍一二零師在呂梁山區建立了晉西北根據地,成為晉綏解放區的腹地。
全詩共分兩組,每組七言四句,既可獨立成章,也能渾然一體。
第一首起句寫呂梁山的高峻、奇險,一個“雄”字,突出了呂梁山的雄壯和雄偉。此時盡管是早春二月,冬天已悄悄逝去,春天已默默到來,但因山勢的高峻,氣溫仍然很低,撲入眼簾的,仍然是銀裝素裹、白雪皚皚,殘冬的景色顯示著冰雪似乎還不肯讓位給春天。下聯緊貼上聯,首句是對上聯次句的承接。正是因為冰雪尚未消融,氣溫較低,所以詩人期待的姹紫嫣紅的春景并沒有真正地到來。詩人用擬人的手法,用花信子象征春天的美好,用“遲遲春有腳”寓指春天的腳步遲遲沒有到來;詩人望春、盼春、喜春,但眼前的景色卻讓詩人失望,但詩人又天性浪漫,面對殘冬留下的景色,卻提筆一轉,寫下“夕陽滿眼是桃紅”一句,用“夕陽”寓指心中的桃花綻放的那抹紅色。這一句看似寫景,其實不然,詩人盡管浪漫,但不是無原則的浪漫。詩人胸襟開闊,愈是條件艱苦,愈是有樂觀精神,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為解放全中國而努力地奮斗著;這種浪漫,是革命豪情的浪漫。此時此刻,盡管是早春時節,桃花尚未綻放,但詩人眼里的桃紅,恰如夕陽般盡染山頭。“桃紅”一詞,既寫實,也寫虛,詩人將其喻為革命之花、自由之花、幸福之花,象征著革命的勝利就要到來。
第二首詩,上聯寫景:“林壑深幽勝太行,收羅眼底不辭忙。”林壑幽深,樹木蒼翠,包羅萬象,峰挺谷深,突兀成畫。詩人集中筆墨描繪了呂梁山的景色,用一個“勝”字作比,認為呂梁山的景色似乎要遠遠勝過太行山的景色;詩人之前寫過長詩《過太行山書懷》,因篇幅較長,故側重用賦比鋪排的手法來渲染太行山景色,太行山又是八路軍總司令部所在地,兩座山各有特色,幾乎沒有可比性,詩人之所以用“勝”字寫呂梁山,其實是出自對呂梁山高峻的推崇。太行山綿延700多公里,而呂梁山綿延才400公里,但呂梁山的主峰高達2831米,海拔要比太行山高,另外,呂梁山“林壑幽深”,樹木蒼翠,這是太行山無法比擬的,所以詩人用“勝”字是為了突出呂梁山環境的幽深。詩人在第一首詩中的起句“崢嶸突兀呂梁雄”中的那個“雄”字,就有雄偉、雄壯之意,所以,在第二首詩中就有了“勝太行”的感嘆。“收羅眼底不辭忙”一句,是對首句的遞進,因為有了“勝太行”的美景,所以就有了“不辭忙”的欣賞之情。詩人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那些奇峰異谷,統統匯入眼前,讓詩人目不暇接,難以推辭。下聯是對上聯的進一步遞進和深化。上聯寫的是宏觀的景,下聯寫的是微觀的景。“雪海冰山”和“飛巖絕壁”都非常具體,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景色。兩聯之間,一個宏觀,一個微觀,一前一后,一大一小,顯得很有層次,把呂梁山的景色很清晰地勾勒出來。詩人既寫景,也抒情,情景交融,十分得體。“行不得”與“路偏長”相呼應,“行不得”是走不得、不能走的意思,它是“雪海冰封”造成的;“路偏長”是“飛巖絕壁”造成的,突出了行走的艱難,詩人感嘆腳下的路是那么悠長。其實,詩人是在用“行不得”與“路偏長”互相映襯,隱含著詩人“行不得卻偏要行,路偏長卻偏要走”的心態。這一聯對仗十分工整,“雪海冰山”與“飛巖絕壁”相對,不僅景色相對,而且詞性、詞義也對仗整齊;“行不得”與“路偏長”相對,突出了路難行的現狀,非常形象和逼真。
七言詩有七絕和七律之分,古絕和古律都有基本要求,但律詩似乎要求更為明確,要嚴格遵守平仄格律,句式必須為四聯,頷聯和頸聯必須嚴格對仗,而古絕句式為兩聯,對仗沒有嚴格要求。這兩首七言古絕似乎介于古絕與古律之間,如果不是韻律不同,完全可以合二為一;詩人在用詞、押韻、對仗上都十分講究,是一組不可多得的七言絕句。
上一篇:陳毅《車過興國老營盤》詩詞賞析
下一篇:陳毅《過太行山書懷》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