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古形疏倚杖藜,分明畫出須菩提。
解空不許離聲色,似聽孤猿月下啼。
人的悟性究竟是寓于肉體,還是寄于靈魂,是世人久惑難解的問題。依萬緣皆空的佛理,人的肉體實在是虛妄的; 但倘若離開了肉體,人的悟性又何以依附? 于是乎,靈魂重要還是肉體重要,不能不困擾著歷代才志之士。
這樣一個玄妙尖刻的問題,惟政禪師在《自題像》一詩中給予了聰明新穎的解答,既不空泛渺茫,又不拘泥沾滯,使人閱讀之后,恍然若有所悟,心地忽現空明。它雖然沒有直接回答肉體重要還是靈魂重要,但提出了即色解空的禪理,破除了世人心頭的一道迷障,確能給人一定的啟發。
詩的大意是說,看到圖畫中我的影像,宛然活現一個得道高僧; 人們對于我有悟性的了解,原來正是通過對我的形貌的觀察得來的??梢姡嬲馕蛉f緣皆空的佛理,恰恰要從體察世間萬物的聲色入門; 正如孤猿夜啼的景色能喚起人們分外空寂的感受一樣,世間萬物的虛妄本相正顯示在現實存在的聲色之中。“解空不許離聲色”一句,乃是全詩點題的主句。佛理中“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之說,即為本詩真諦。
“貌古形疏”指畫像中人物的外貌古樸蕭疏;“倚杖藜”,年高扶杖狀。藜,多年生草本,老莖可作手杖,取其輕便?!胺置鳟嫵鲰毱刑帷?,活靈活現一幅高僧形象?!绊毱刑帷?,釋迦牟尼弟子,意為善吉、空生。相傳他誕生之日,家室皆空,占卜為吉相,故以為名。出家后,解空得道。詩中以“須菩提”之相貌來作比擬,并非信手拈來,而寄有深意,蓋后二句詩,便集中闡發須菩提的空色觀?!敖饪铡保割I悟萬緣皆空的佛理,《大乘義章》云: “空者,理之別目。絕眾相,故名為空?!笨梢?,空是指超乎物相的一種認識境界。但是,這種境界并不是憑空得來的,恰是對“眾相”的一種更深層的把握和體察。“解空不許離聲色”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也就是要求人們既解悟“空”的妙理,又有對 “聲色”的具體了解?!八坡牴略吃孪绿洹笔墙柘鬄橛?,說明空寂的感受正從聲色得來。夜半猿啼,凄厲哀切,最易引發人們的幻滅之感,故詩中以此為喻,詮釋即色入空的門徑。前人對月夜猿鳴的肅殺慘淡,多有描繪,最著名者為酈道元《水經注》中描寫三峽的一段文字:“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笨梢娙藗儍刃牡母惺?,常常由外物引起;人們在意識中對外物的超越解悟,實在是由于先有外物的存在。倘若毫無憑借,單純的理念怎能讓人們感知?不過,禪機的體悟,追求的只是一種內心境界,點明此境乃即色入空便可,本不必拘于對物象與心象孰先孰后作出明確的邏輯判斷。正因如此,人們讀完此詩之后,心際確有靈光閃現,但對于肉體與靈魂誰更重要的問題,實在并沒有獲得切實的解答。惟政禪師只是巧妙地轉換了問題的角度,指點出一條解悟的門徑,并不是對于玄妙的彼岸問題,給予了明確直截的回答。
人活著,總想追求超乎萬物的境界; 但若能真的參透萬緣皆空的至道,又何必留戀區區殘生?說起來,人畢竟不能掙脫肉體的束縛,實際只能享受有限的生命; 但是又殷切地期望在精神上整體地把握世界,在內心境界的追求上獲得永恒的存在。這實在是個人生難題,不僅古人在刻意求索,今人也在認真思考。頗耐人尋味的是,瞿秋白烈士就義前自題小照的詩作,如同惟政禪師的 《自題像》一樣,都透過對本人形貌的體察,觸及到肉體與靈魂關系這一至高至深的人生課題。瞿詩也同樣沒有作出明確的回答,甚至沒有指出任何解悟的門徑,只是將這一問題尖銳鮮明地提了出來:“如果人有靈魂的話,何必要這個軀殼! 但是,如果沒有的話,這個軀殼又有什么用處?” 詩中蘊含的禪機,我以為比《自題像》更深入了一層。瞿氏自云: “這并不是什么格言,也不是哲理,而是另外有些意思的話?!逼洹耙馑肌钡降兹绾卫斫?,實在更耐人深思。兩篇詩作對讀,確乎韻味雋永。
上一篇:禪詩《山行十日雨沾衣》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船居寓意》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