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過興國老營盤
1937年10月
大戰當年血海翻,今朝獨上老營盤。
荒臺廢址無人識,一撫傷痕一泫然。
注釋:
老營盤——地名,位于江西省興國縣西北邊。
泫然——流淚貌;亦指流淚時眼淚下滴的樣子。
賞析:
這首七言詩雖然寫于1937年的10月,實際是陳毅同志對1934年8月率領紅三軍團第六師在老營盤與敵軍展開的一場血戰的追憶。當年的那場戰斗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它是在當時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指導下,中國工農紅軍和革命根據地損失慘重的情況下取得的一場偉大的勝利。在那場戰斗中,陳毅同志身負重傷,股骨碎裂,不能參加長征,就留下來與項英一起打了三年的游擊戰。
上聯“大戰當年血海翻,今朝獨上老營盤”,是對當年那場大戰、血戰的追憶。既然是“大戰”,場面肯定很大,參戰的人數也很多,肯定也很激烈。“血海翻”是對“大戰”場面的再現,激烈的戰斗肯定是刺刀見紅、人仰馬翻、血光閃閃,可見戰斗是非常慘烈。“當年”二字,是詩人對過往的追憶。轉眼間,時間過去了三年,而當年的那場激戰,似乎就在眼前。“今朝”是對“當年”的回應,也是詩人重返故地的點睛之筆,詩人沒有寫“回來”二字,而是用“今朝”映襯“當年”,顯得形象而生動。“獨上”二字,寫出了詩人的心境,詩人不要隨從一道登上老營盤,是想對那場血戰進行獨自的回顧,是想一個人對死去的戰友默默地哀悼,是想靜靜地去思考“左傾”機會主義帶來的危害。詩人需要獨處,便于回味和思考。
下聯“荒臺廢址無人識,一撫傷痕一泫然”,是寫登上老營盤時的情感。三年已經悄然過去,而眼前的情景卻是滿目瘡痍,“荒臺廢址”讓人心寒。這里本應是蒼山若碧,美景如畫,正是因為三年前的那場戰斗,讓環境遭到了破壞,詩人用“無人識”寫悲愴的心境,感嘆戰爭的無情。詩人沒有就此打住,一邊走,一邊撫摸著腿傷和戰后留下的滄桑,悲從心來,淚水情不自禁地在眼眶里打圈。詩人用“一撫”、“一泫”,加深了感情的升華,讓詩人更加堅定必勝的信念:唯有和平,才有山水的靚麗。
這是一首撫今追昔的詩。上聯起句寫當年的血戰,視野開闊,場面宏大;次句用“獨上”寫重返,顯得意境幽深。一大一小,一前一后,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效果。下聯寫情感,詩人的視覺由“當年”回到眼前,因眼前的慘景而潸然淚下,也讓詩人更加堅定了必勝的革命信念。詩人借景抒情,借物明志,讀后令人感動。
上一篇:陳毅《赴延安留別華中諸同志》詩詞賞析
下一篇:陳毅《過呂梁山》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