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太行山書懷
1944年1月
太行山似海,波瀾壯天地。
山峽十九轉,奇峰當面立。
仰望天一線,俯窺千仞壁。
外線霧飄浮,內線云層積。
山陽薄霧散,山陰白雪密。
溪流走山谷,千里赴無極。
清漳映垂柳,灌溉稻黍稷。
園田村舍景,無與江南異。
我行半中國,廿年不暖席。
五嶺度三載,羅霄歲馀寄。
武夷品新茶,仙霞曾游擊。
突圍到章貢,埋伏到九嶷。
黃山觀云海,茅山豎戰戟。
風馳萬壑開,云卷千峰集。
殊多雄姿態,林泉更幽僻。
此日見太行,險峻稱第一。
我初入山來,麻田度良夕。
六年戰平原,山居睡沉寂。
朝來啟戶牗,山光照四壁。
迎面仙人峰,側觀似飛騎。
又似南面朝,又似相讓揖。
又似張錦屏,榜題揮彩筆。
又似三人會,俯首方對弈。
又似故友逢,抵掌談昔昔。
眾山齊南向,萬馬奔飛檄。
忽然一轉折,昂首與天逼。
相看長不厭,萬幻數難悉。
因念抗戰中,華北阻寇騎。
平型雁門捷,陽堡顯奇跡。
妙峰戰北平,冀東敵逃逸。
大軍出雄關,滿蒙斧初劈。
東進抵渤海,齊魯喜洋溢。
南進戰蘇皖,淮泗波濤激。
西征向鄭洛,中原撐半壁。
江淮與河漢,四望紅旗立。
南去海南島,珠江風暴急。
敵后三戰場,馳騁羽書疾。
決策賴延安,太行天下脊。
一九四二年,苦戰破鐵壁。
主力與民兵,敵軍盡戰栗。
始知不義戰,厥功永難畢。
人心有向背,所到皆振臂。
政治尊民主,聯合定大計。
經濟重生產,首事減租息。
文化歸大眾,工農兵統一。
民間藝術源,提煉顯神跡。
教條毒害多,新舊皆有弊。
惟在實踐中,創造合實際。
請看解放區,人足家自給。
盜匪告肅清,乞丐無處覓。
稼穡與工商,生產事蓄積。
在在無貧乏,耕三而馀一。
大同尚有期,小康已中的。
華夏五千年,治隆誰能匹?
以此言抗戰,到處破強敵。
以此言建國,掃除苛政跡。
可憐頑固派,摩擦空費力。
可憐敵與偽,泥足危岌岌。
人民革命軍,狂潮如卷席。
沛然誰能御?四海望寧一。
辛勤百年來,收功在近紀。
吁嗟呼!
黃河東走匯百川,自來表里太行山。
萬年民族發祥地,抗戰精華又此間。
山西在懷抱,河北置左肩。
山東收眼底,河南示鼻端。
長城大漠作后殿,提攜捧負依陜甘。
更有人和勝天時,地利攻守相攸關。
創業不拔賴基地,我過太行夢魂安。
注釋:
太行山——位于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抗日戰爭時期,朱德、劉伯承、鄧小平等領導同志在此建立了抗日根據地,它是晉冀魯豫解放區的領導中心。
黍稷——古代一種糧食作物,現有的說成是谷子(粟)、黍。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子淺形,子實淡黃色,去皮后叫黃米,煮熟后有黏性,可釀酒、做糕。
五嶺——是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的總稱,位于贛粵桂等省的邊境。
章貢——章:章水。貢:貢水。章貢指兩水在江西贛州匯合為贛江。
仙霞——與武夷山北端接壤的仙霞嶺。
九嶷——九嶷山。位于湖南省寧遠縣南部。
麻田——位于山西省左權縣城南的麻田鎮。
戶牅——窗門。
南面朝——朝南面。
讓揖——拱手行禮。指揖和謙讓,古代是賓主相見的禮節。
對弈——詩中指圍棋;又指下棋。
飛檄——緊急的軍書。檄:古時傳遞的用于曉于諭、征召或聲討的文書。
抵掌——擊掌。表示高興的意思。
陽堡——名為陽明堡,位于山西省代縣。
妙峰——位于北京市郊的西山的最高峰,名為妙峰山。
大軍——八路軍一二零師。
滿蒙——中國內蒙古一帶,過去稱“綏遠”。
淮泗——淮河和泗水,在山東省西南部。
河漢——黃河與漢水。漢水又稱為漢江。
三戰場——華北、華中、華南三個抗日根據地。
羽書——古時軍事文書,插鳥羽以顯示緊急,需加急速遞。
厥功永難畢——厥:其。功:事功。這里指敵軍的掃蕩。全句指敵人的罪惡目的永遠也不會達成。
耕三而馀一——耕種三年,除食用外,還有一年的糧食儲備。
稼穡——收為穡;稼為種植。泛指農業勞動。
大同——儒家眼里的理想社會。
表里——內外。
岌岌——形容危險的樣子。
沛然——盛大。
提攜捧負——猶言扶著、抱著,這里指領導的意思。
攸關——詩中指攻守的關鍵。攸:所。關:關鍵。
賞析:
這首詩是陳毅同志生前寫的一首最長的雜言古體詩。謂之雜言,即詩句中有三言、五言、七言等長短句。詩人一輩子創作了數百首詩歌,他的詩最大的特點就是推陳出新,古為今用;在體裁上也不拘一格,有白話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格律詩、絕句、雜言古體詩等,同時,他還寫有少量的詞作。這首《過太行山書懷》,就是一首雜言古體詩,共六節。前五節為五言古體詩,第六節為三言、五言、七言等交織的雜言古體。整首詩大氣磅礴、縱橫捭闔、蕩氣回腸、跌宕起伏、渾然一體,是詩人寫作生涯中少見的一首長詩。
1943年11月25日,詩人離開淮南黃花塘新四軍軍部,前往延安,途中歷盡千辛萬苦,于1944年元旦抵達太行山腳下的麻田鎮。麻田鎮屬左權縣管轄,是晉魯豫解放區的中心。詩人到達麻田后,因“七大”召開尚有時日,就在麻田暫住了一段時間。其間,詩人受到鄧小平、滕代遠等同志的熱情歡迎;詩人閱讀了一些以前沒有讀到的中央文件,了解到華東地區的一些有關“整風運動”的情況。這首長詩,是詩人在休整期間寫就的。
全詩共六節。第一節和第三節寫太行山的景色。不同的是,第一節寫的是太行山的印象,我們從詩中“奇峰當面立”、“仰望天一線”、“俯視千仞壁”、“外線薄霧飄”、“內線云層積”中,能感悟到太行山美景與江南幾乎沒有兩樣。第三節寫的是太行山的景色,詩人首先用簡潔的筆墨勾勒六年平原抗戰后,再次寫山。由于詩人是在休整期間,所以詩人有暇去看山、游山,回來后,詩人將自己所觀、所見、所聞傾注入筆端,用比興、擬人和鋪排的手法,把太行山之魂真正地寫了出來。詩人時而勾勒,時而渲染,把太行山的奇峰異境展示在讀者面前。那些“飛騎”、“對弈”、“飛檄”,亦真亦幻,如人如獸,非常形象和逼真。詩人正視、側視、仰視、俯視,從不同的角度來欣賞太行山的美景,不惜筆墨地對太行山的奇妙大加贊賞,給太行山賦予了鮮活的生命力和戰斗力。
第二節,詩人起句對二十年戎馬生涯進行了回顧:“我行半中國,廿年不暖席。”二十年來,詩人轉戰于半個中國,參加過南昌起義,打過三年的游擊戰,眼下正領導著新四軍進行抗日戰爭;詩人過著極為艱苦的戰時生活。詩人用“不暖席”三個字,把廿年來的艱苦生活表現得淋漓盡致。詩中的“仙霞嶺”、“五嶺”、“羅霄山脈”、“九嶷山”、“黃山”、“茅山”、“武夷山”等地方,都留下了詩人戰斗的身影。戰火紛飛,硝煙四起,吃野菜、喝涼水,持槍倚枕到天明,這就是二十年來詩人生活的真實寫照,詩人的確是“廿年不暖席”啊!詩人在對敵斗爭的同時,也親睹了祖國山河的壯麗。無論是微山湖、洪澤湖,還是眼前的太行山,都讓詩人難以忘懷;特別是眼前的太行山,詩人感到它不僅雄奇,而且非常的壯麗。“風馳萬壑開,云卷千峰奇。殊多雄姿態,林泉更幽僻。”詩人來到太行山下,目睹了奇峰異景后,發出了由衷的贊嘆:“此日見太行,險峻稱第一。”
第四節里,詩人描寫了一系列的戰事。如平型關大捷、陽明堡襲擊敵人機場等。從“西征”、“東進”、“南去”幾個詞中,詩人把我軍在華北、華東、江淮河漢、海南、中南等地取得的一系列勝利鋪排渲染、露于筆端,同時歸納總結:“決策賴延安,太行天下脊。”詩人明確地指出,我軍民取得的一系列勝利,都來自于延安的正確領導,黨中央就是太行山的真正脊梁。詩人用“太行天下脊”來寓指黨中央的英明決策,是對當時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黨中央的充分肯定,也是對某些造謠者的有力回擊。詩人特地提到了1942年的戰事:“一九四二年,苦戰破鐵壁。”回顧當年我軍取得的一系列勝利。詩人用“厥功永難畢”一句,寓指敵人的罪惡目的永遠也達不到;詩人的用意十分地明顯,正義的戰爭終將取得最后的勝利,非正義的戰爭終將會走向失敗。詩人是在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五節里,詩人大力描繪了解放區欣欣向榮的場景:解放區里,人們齊心同力,政治民主,軍民親如一家,有事共同商議,有難共同幫助;在經濟上注重生產,在文化上注重走大眾化的道路,民間藝術神奇燦爛;與此同時,減租減息、廢除教條、肅清盜匪等措施讓社會平安穩定;解放區的民眾在生活上已經“耕三而余一”,雖然離“大同”還尚有時日,但小康生活已經開始招手。“辛勤百年來,收功在近紀。”詩人在此節最后點明,經過百年來國人的奮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紀元就要到來。詩人高度贊揚了軍民關系:“人心有向背,所到皆振臂。”我黨、我軍正是有了密切的軍民關系,才不斷地走向成熟、走向壯大。
第六節,詩人直接起興,抒發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之情。詩人用太行山寓指抗戰精華之所在,用“黃河東走匯百川”來烘托太行山是“萬年民族發祥地”;詩人又用擬人的手法,將中國比作巨人,讓山西、河北、山東、河南分別擁入“懷抱”、置入“左肩”、收在“眼底”、示在“鼻端”。又用“長城大漠”與“黃河東走”相呼應,用“人和勝天時”與“地利攻守”相呼應,突出了中華民族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堅挺精神。第六節可以說是一首頌歌,是一首豪邁的太行山頌!詩人最后用“更有人和勝天時,地利攻守相攸關,創業不拔賴基地,我過太行夢魂安”來宣泄自己的高興心情。這四句詩與前句“提攜捧負依陜甘”相呼應,突出了勝利的取得來自“陜甘”,其實是在寓指黨中央、毛主席就是領導全國人民走向光明的真正的源頭。
古人謂之“賦比興”,其實是用賦去鋪陳直敘,用比去打比方,用興去先言他物引起所詠之詞。詩人在這首長詩中,賦比興的手法十分明顯,第一、二、四、五節中,側重用賦,第三節中側重用比,第六節則是賦比興共用。縱觀全詩,詩人在側重某種表現手法的同時,其賦、比、興穿插運用,讓敘事、狀物、抒情渾然一體,使長詩清新流暢、形象生動。這首詩雖長,但沒有敗筆,可見詩歌不在乎長短,關鍵在于表現手法是否得當,切入的主題是否能夠立起,深藏的意境是否幽深。這首詩歌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充滿張力。人們談到詩歌,注重意境的多,注重張力的少,其實,詩歌是講究張力的,一首詩如果缺乏張力,是沒有靈魂的。我們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一些啟發。
上一篇:陳毅《過呂梁山》詩詞賞析
下一篇:陳毅《過微山湖》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