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朝垂露,日爍自消除。
人身亦如此,閻浮是寄居。
切莫因循過,且令三毒祛。
菩提即煩惱,盡令無有余。
《金剛經(jīng)》里有一段很著名的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復(fù)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這段話極為形象地說明了人生的短暫無常。此詩一開始也將一幅鮮明的形象呈現(xiàn)于讀者面前: 你看那早晨的露水,太陽一出來立即就干了。人的生命也正是如此的短暫,在這世界 (“閻浮”)上,只是寄居而已,期限一到,就要投入輪回業(yè)報去了。很多人認(rèn)識到人生的短暫,或抓緊時間拼命地滿足私欲,及時享樂; 或無所事事,飽食終日; 或服食求仙,以茍延生命的長度……一個禪者應(yīng)當(dāng)怎樣? 寒山表明了他的態(tài)度:“切莫因循過,且令三毒祛。”切不可隨波逐流,胡里胡涂地度卻此生,而要使那困惑我們、使我們的身心永遠(yuǎn)不得安寧的三毒被除掉。三毒”就是貪欲、瞋恚、愚癡,也就是今人永遠(yuǎn)沉淪于生死輪回的“無明”。《大智度論》三說: “我所生心故,有利益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結(jié)使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故,是名為癡。三毒是一切煩惱之根本,悉由吾故。”三毒是我們最大的心病 ( 《止觀》) 五: “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正如 《涅槃經(jīng)》所說的那樣,“毒中之毒,無過三毒。” 滅除了三毒之后,心境便獲得了一種澄明無瑕的狀態(tài),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也就證得了菩提。
“菩提即煩惱”,菩提與煩惱似乎是對立的,但以佛教如來藏的觀點來看,菩提也就是煩惱。因為涅槃界與現(xiàn)實世界本來不二,都是佛法的體現(xiàn)。既然必須在現(xiàn)實世界中尋求無住涅槃,那就必須在煩惱中體證菩提。所以,“菩提煩惱不二”,“五欲貪瞋是佛”,“煩惱即是菩提,凈花生于泥糞”。《維摩經(jīng)·入不二法門品》曰:“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shù),于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僧肇注云:“明,慧明也。無明,癡冥也。見無明性即為是明,若見明為明即是無明,故不可取也。”《諸法無行經(jīng)》下亦曰:“貪瞋之實性,即是佛法性;佛法之實性,亦是貪欲性! ……貪欲與菩提,是一而非二!”《壇經(jīng)》云: “煩惱即菩提!” 因為 “萬法盡是自性” ( 《壇經(jīng)》),“萬法” 本身都是“真如”、“法性”,所以,煩惱本身也就是菩提。冰溶化后即成水,煩惱解除后即成佛,菩提煩惱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但也正如冰無法洗臉一樣,煩惱與菩提的作用也大異其趣。澀柿可以制成柿餅,然而澀柿本身卻不能食用。因此,盡管菩提就是煩惱,還必須使煩惱轉(zhuǎn)化為菩提。這正如柿餅的制作一樣。只有澀柿,才能制成柿餅,如是甜柿的話,則不能做成柿餅了。柿餅的制作過程,并非取出澀味注入甘味,而是在剝開柿皮時,小心不要讓水弄濕,再掛在屋檐下予以曬干。若不花一段時間曬干,則澀味永遠(yuǎn)不能變成甜味。煩惱也一樣,需要長久時間的仔細(xì)工作,以得其因緣,才能轉(zhuǎn)成對煩惱的覺悟,才能將煩惱的澀味轉(zhuǎn)變成菩提的甘味。滅除了煩惱,也就證得了菩提。
上一篇:禪詩《上方》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東林寺酬韋丹刺史》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