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送山僧去,暮喚山僧歸。
相喚復(fù)相送,山露濕人衣。
詩題一本作《題王山仲所藏瀟湘八景圖卷走筆作》。詩共八首,分詠八景: 瀟湘夜雨、遠浦歸帆、煙寺晚鐘、洞庭秋月、平沙落雁、漁村晚照、山市晴嵐、江天暮雪。《瀟湘八景圖》是宋人宋迪所畫,“謂之 ‘八景’,好事者多傳之。”元代文人常以此八幅圖畫命意,或詩或曲,題詠甚多。這首小詩便是眾多題詠中的一篇佳作。
全詩初看平淡無奇,細細咀嚼方覺詩味醇厚。“朝送山僧去,暮喚山僧歸。”點明時間、地點、人物。作者寫寺廟僧人旦隨鐘聲而作,暮隨鐘聲而息,但不以僧人為主體,而以鐘聲為主體。不寫僧人旦暮隨鐘聲作息,而謂鐘聲旦暮送之作,喚之息,愈發(fā)表現(xiàn)出禪宗僧人那自然灑脫的心性。詩題是寫鐘聲,詩的前兩句也以鐘聲為主體,但在字面上卻隱去 “鐘”字。雖則如此,寺院鐘聲自在其中。由 “山”、由 “僧”,而引出寺; 由 “送”、由 “喚”,而引出鐘。取景手法獨特,構(gòu)圖別具一格。自古以來,寫寺多寫鐘;寺院鐘聲不知引出多少美妙絕倫的詩章。“不知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王維); “東林精舍近,日暮空聞鐘” (孟浩然);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劉長卿);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不知山月幾時落,每到曉鐘聞雨聲”(文同)等等。但是,詩人到底應(yīng)該怎樣取景,方能生動傳神,卻得費一番功夫。事實上,寫山、寫寺、寫僧容易,寫鐘聲則難。作者用擬人手法寫鐘,一“送”一“喚”,單調(diào)的鐘聲在詩里也似有了生命和情致,堪稱絕妙之筆。
“相喚復(fù)相送,山露濕人衣”二句,復(fù)扣“喚”“送”來寫,吟詠生輝。由于僧人們早去晚歸,僧衣常常被霜露浸濕。這不由得會使人浮想翩翩: 山寺在 “云深不知處”,山高林深,因而多露;晨鐘很早,暮鐘很晚,露水已生。林深而幽,鐘鳴而靜,這幽靜的環(huán)境又給人一種超然物外的感受。同時,“露濕人衣”,還寄寓著深深禪意: 佛家甘露,遍灑萬物,普濟眾生。與揭傒斯同時代的陳孚也寫過一首《煙寺晚鐘》:“山深不見寺,藤蔭鎖修竹。忽聞疏鐘聲,白云滿空谷。老僧汲水歸,松露墮衣綠。鐘殘寺門掩,山鳥自爭宿。”同是以鐘聲為線索而創(chuàng)造出清幽的意境,可謂異曲同工。
胡應(yīng)麟《詩藪》說:“元題畫五言小詩,揭曼碩瀟湘八景圖皆頗天趣。”從這首小詩看,胡氏此評,不為無見。全詩緊扣鐘聲運筆,以鐘開,又以鐘合,意境清幽,妙趣天然。
上一篇:禪詩《題焦山方丈》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題破山寺后禪院》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