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從平地出塵籠,親到諸天釋梵宮。
卻悟冗官長役物,爭如大士日談空。
山橫青壁千層合,泉迸丹崖一線通。
幽鳥靜啼人外境,疏鐘不墮世間風。
目無可欲猿猱伏,心絕微塵冰鑒融。
自恨無緣陪宴坐,他生愿效種松翁。
《題靈巖寺》大概是作者游泰山靈巖寺時的一首即興之作,并有“石刻在泰山”。這是一首平淡自然的詩。這種風格是和詩人所要表現的禪理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作者著重描寫他在與大自然的交往中那種長期追尋和執著之后突然得到解脫的快感,因而具有一種寧靜淡遠的意蘊。
本詩前四句寫作者從充滿世俗煩惱的塵世來到佛門圣地靈巖寺所產生的微妙的心理感受。作為冗官“長役物”的 “塵籠”生活和寺中高士 “日談空”的灑脫形成鮮明對比,使詩人幡然醒“悟”,從而獲得一種不可言狀的心靈體驗。在這里,作者強調了一個 “悟”字。“悟”和 “忽”連用,表現了 “悟”時的驚喜,同時也顯示出這種 “悟”是通過具有個體獨特性的直覺方式去獲得的,從而顯示出 “悟”的隨意性、偶然性以及神秘性。山橫青壁,泉進丹崖,幽鳥靜啼,古剎鐘聲回蕩山間,這種意境氛圍淡雅,安謐、幽深。這一切都擺脫了塵間的俗氣。于是,作者突然感覺到在這一瞬間似乎超越了一切時空、因果,心和時間、心和自然合而為一、異常透亮。“目無可欲猿猱伏,心絕微塵冰鑒融”便是這種感覺的寫照。這里,作者化用了佛教的兩個典故,“猿猱”即佛教之三猿,丁福保稱: “三猿各各塞耳目口,即道書之三尸也。”(《佛學大辭典》)“冰鑒”則出自 《無量寺經》: “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既見水已,當起冰想。見冰映徹,作琉璃想。”在和大自然的融和之中,作者的目光明澈,心底澄凈,無猿猱可伏,無微塵居心,不再知道自己的身心由何處來,現在何處,又向何處去。佛即是我,我即是佛,佛與我融合在一起,一切實在混然失去區分。這樣一種異常淡遠的感受,促使作者以 “自恨無緣陪宴坐,他生愿效種松翁”表明對隱居山林生活的向往,對不能與寺中高士常在一起而產生的痛惜。不過,最后兩句這樣結束,反而顯得有些過于執著于外在事物去追求精神超越,從而使其最終失掉了禪心。看來,他還是沒有徹底 “悟道” 呵!
上一篇:禪詩《題潤州金山寺》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題焦山方丈》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