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后新籬接短墻,枯荷衰柳小池塘。
倦游到此忘行路,徙倚軒窗看夕陽。
一官南北鬢將華,數畝荒池凈水花。
掃地開窗置書幾,此生隨處便為家。
這兩首七絕是題在谷熟驛墻壁上的。詩中所描繪的意境以及抒寫的主體情志,都若隱若現地有著禪的影子。宋人的詩歌所受禪宗的影響,往往是這樣似有若無,不甚明顯的。
第一首側重寫了驛舍后面的景致,從而寄寓了詩人“倦游”的心境。在驛舍后面,新插的籬笆接著短墻,時至秋晚,周圍是一片肅殺冷寂的景象: 夏日里鮮美的荷花、荷葉已經凋零枯萎,柳樹已經衰敗,小小的池塘飄滿了枯黃的落葉,這里是多么靜寂呵!一片靜寂之中就蘊蓄著一片禪意。
“倦游到此忘行路,徙倚軒窗看夕陽?!痹娙艘呀浘胗诨掠?,在這驛舍周圍的寧靜氣氛中,詩人感到一種物我的合一,忘卻了自我,溶進這充滿禪意的境界之中。在 “軒窗”前,他無語地徙倚著,凝望著秋天那光艷的夕陽,他的心里一片凈明。兩首詩中,這一首主要是描寫景物,渲染靜謐的氛圍,而主體的情感也由此流露出來。
第二首接前一首,側重寫任運自然的灑脫心情。詩人的蹤跡遍布南北,宦游四方,而今已近老境,鬢發斑白,“鬢將華”是說兩鬢將花白了?!皵诞€荒池”就是前一首詩所說的 “小池塘”,因為人跡罕至,任其自然,所以稱為“荒池”。秋天的塘水格外澄凈,更加烘襯了寧靜的氛圍。
“掃地開窗置書幾,此生隨處便為家。”詩人在驛舍閑住,忘卻世事憂煩,以此為家。這里表現出禪的思想方法對詩人人生態度的深刻影響。禪宗破除拘執束縛,隨遇而安,心中不耿耿于憂患得失。其思想基礎,在于 “佛性遍于一切有情”甚至 “遍于一切無情”。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只要自身佛性開解,那便無往而非佛了。因此,禪給人的影響是灑脫不羈的人生態度,放達自適,隨遇而安,是悟禪之人的生活樣態。唐代大詩人王維深契禪之 “三昧”,他的兩句名詩: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便是這種態度的詩意表現。蘇軾的 《定風波》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蛭词捝帲瑲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痹诰駜群吓c這首詩一致?!按松S處便為家”,是映現著禪的印痕的。
上一篇:禪詩《題西湖僧舍壁》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題超化寺壁》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