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間清月佛前鐙,庵在孤峰更上層。
犬吠一聲秋意靜,敲門知有夜歸僧。
這是一首寫高山禪院月夜景物的小詩。“上方”通常指佛寺中的方丈,乃寺中住持僧居住之所在,常作為較尊貴的客人留宿之處。如溫庭筠《月夜宿云居寺上方》詩即說:“眾星中夜少,圓月上方明。”但有時,“上方”也用來比喻天界。從這首詩全詩的意境看,側似乎同時隱括了這樣兩方面的意思。詩人在一個深秋的月夜里,寄寓在山寺方丈之中,由周圍景物而觸發興感,頓覺俗塵脫凈,心空性悅,超然物外。
如果單就對客觀物象的選擇與描摹來看,這首詩并沒有太大的特色。詩中所借用的,多是前人的詩語和意境,如王維的 “明月松間照”,如陶潛的“犬吠深巷中”,如賈島的“僧敲月下門”等等,但詩人淹貫眾有,脫化來寫眼前實景,不露痕跡,同樣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
著力渲染一種清幽靜穆、無邊空寂的氣氛,是這首詩全篇的旨趣所在。為表現這一點,詩人既不斷變換描寫的角度,又借用反襯的手法,將內心的感受表現得非常生動。詩的前兩句是實寫,集中描寫禪院的環境及所處的地勢。詩人先從視覺入手,擇取近處景物來顯現禪院的氛圍: “松間清月佛前鐙”。“鐙” 在此處通“燈”,即寺中佛座前所供的佛燈。院外朗月清風,院內古佛青燈。兩相映襯,使禪院彌漫著一片清冷與空寂的氣氛。時已深秋,那月色尤為皎潔。不說“明月”而以 “清”形容之,就不單體現了空寂明凈,還更使人覺得月光那種似水一般的清涼,這正是深秋月夜給人的獨特的感受。而這月色透過層層松蔭照到地上,整個禪院便都被籠罩在一片斑駁的光影里,加上寺中古佛前那耿耿青燈的微光,共同構成了一種極其清幽靜穆的環境氣氛。這種感受,又因詩人對寺院所處地勢的體察更進一步得到證實和擴展。因為方丈位置高,這使他不只能看清近處那如畫的景物,而且可以借助明朗的月光眺望遠處。四顧蒼茫的夜色,立即使他意識到自己正處于一個高入天宇的位置上: “庵在孤峰更上層”! 這種對禪寺地勢的了解,在他上山時應該說就會有了。但只有當他置身于這種寂清的環境時,這種早已存在著的潛意識,才會在傾刻之間一變而為突然的領悟。“孤峰”本已是秀出天外,而寺院卻還在孤峰的“更上層”,這就更顯出它是怎樣遠離那紛擾的塵世了。于是,除靜穆之外,詩人還感到一種飄然天外的無邊的空寂,如同置身于天界一般。
后兩句也是寫靜,但是虛筆,一改視覺與感覺的角度,用聽覺入手,既以靜制動,又借聲響來反襯靜謐: “犬吠一聲秋意靜,敲門知有夜歸僧。”在一片空靜之中,一聲犬吠從山下遙遠的村落中破空而來,這正是靜到極點的結果。直使人覺得在這茫茫天宇下,在塵世與禪境之間,那空靜的氣氛,正和這清涼如水的月色一起,在無邊地彌漫開來。這時,山寺前又響起了夜歸僧人其聲篤篤的叩門聲。這又進一步加深了詩人內心那種極其細膩的感受,使他完全陶醉在這自然與禪意完美統一的世界里,深刻地體味到禪家以空靜為參悟極至的歡悅。也許,這正是他以 “上方”為詩題的托意所在吧!
上一篇:禪詩《七歲游法興寺》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不見朝垂露》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