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馬致遠
綠鬢衰,朱顏改,羞把塵容畫麟臺。故園風景依然在:三頃田,五畝宅,歸去來。
馬致遠是元代著名的散曲作家,有“曲狀元”的美稱。他年輕時曾迷戀過功名,后來對黑暗的官場感到失望,于是寄情詩酒,隱居于山水之間,成為一個嘯傲風月的名士。《南呂·四塊玉·恬退》共四首,這里選的是其中的第一首,曲題“恬退”是淡于名利,以退隱為樂事的意思。這組散曲表現(xiàn)了作者蔑視功名,追求美好自由生活的意愿,也可以說是一篇決心辭官歸隱的宣言書。
曲的開頭,從晚年的形貌落筆,“綠鬢衰,朱顏改。”意思是烏黑的頭發(fā)變白了,青春健壯的紅顏也變成焦黃的臉色。接著由外貌的刻畫轉入心理活動的描寫:“羞把塵容畫麟臺”。塵容,猶塵相,世俗的面目。麟臺,漢閣名,即麒麟閣。在未央宮內(nèi),為漢武帝時所建。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把霍光、張安世、蘇武等十一位功臣的像畫于閣中,以表彰其功勛。后人就以畫像麒麟閣象征建立卓越的功勛與最高的榮譽。這里的“羞”字,表達了作者對功名利祿的蔑視之情。開頭二句起得平常,但用意深刻。因為只有經(jīng)過前半生的官場體驗,才有對名韁利鎖的超越,才能進入一個人生的更高境界。馬致遠在《哨遍》一曲中寫道:“半世逢場作戲,險些兒誤了終焉計。白發(fā)勸東籬,西村最后幽棲,老正宜。”“白發(fā)勸東籬”可作為前二句的注腳,其中包含著多少驚心動魄的教訓。同時也說明,他的辭官歸隱決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經(jīng)過多年人生體驗之后的重要而慎重的抉擇。
既然官場不是“終焉計”,那么什么是作者的理想歸宿呢?散曲由此引出后半部分的描寫。“故園風景依然在”,什么是故園依然存在的風景呢?《恬退》的第二首寫道:“綠水邊,青山側,竹影松聲兩茅齋。”青山與綠水,說明故園風景之美,也流露出歸田之后地喜悅之情。依然存在的“松竹”相當于陶淵明《歸去來辭》中的“松菊猶存”。松菊竹都是傲霜耐寒的花木,一向是忠貞堅強的象征,作者的節(jié)操于此可見。“三頃田,五畝宅”當然也是依然存在的風景之一,但也說明了故園還能解決食住問題。既然如此,“歸去來”就成為勢之必然。用“歸去來”結尾也表達了辭官歸隱的決心。
真正的好詩往往是詩人真正感情和人格的自然流露。該曲抒發(fā)了對人格理想的追求,對人的精神有一定的凈化作用。在藝術上,全曲七句,寥寥二十九個字,就刻畫出了一個安貧守志,不為功名利祿所累的士人形象,真是此中有人,呼之欲出。該曲語言清新豪爽,聲調(diào)和諧優(yōu)美,形成了真率醇厚富有哲理的意境。散曲的結尾,借用《歸去來辭》的套語,在中國文化的背景下,它能喚起人們更多的聯(lián)想,言有盡而意無窮。
上一篇:《龍潛·[清]洪秀全》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雙調(diào)]沉醉東風·[元]張養(yǎng)浩》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