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風入霜林,寒葉下疏雨。
蕭蕭復蕭蕭,可聽不可數。
山僧亦好奇,呼童掃行路。
到處覓秋聲,肩輿入山去。
這是一首抒寫在風雨深秋入山窮勝,充滿奇趣的小詩。作于元文宗天歷二年(1329年)秋末,詩人時年57歲。《雁門集》稱:“是年在鎮江病瘧,秋末始痊。”可見作此詩時正是詩人瘧病剛愈的時候。“焦山”,在江蘇鎮江市東北,屹立江中,與金山對峙,并稱金焦。古稱樵山。上有佛寺,名定慧寺。“方丈”,佛寺之主長老 (或稱住持) 說法的地方,一丈見方,而容量無限,后用作對長老 (或住持) 的代稱。
前四句寫景。“江風入霜林,寒葉下疏雨。”遼闊的長江江面,凜冽的西風吹入焦山寺經霜的樹林,稀疏的雨點敲打著林中的寒葉。這江島山寺的深秋,風雨驟至,草木搖落。“蕭蕭復蕭蕭,可聽不可數。”在這風吹雨打、樹搖葉落之間,只聽得呼號憤發之聲一陣一陣傳來,到底是什么聲音?不能分辨,也無法去數。寥寥數語,鋪陳焦山寺外一派深秋景象,其氣凜烈,其意蕭條。“不可數”三字突出秋聲之不可捉摸,引人入勝,為后四句作好鋪墊。
后四句寫人,寫探索秋聲、入山窮勝的奇趣。面對著自宋玉以來歷代文人所感傷的秋天,山僧和詩人的感覺卻不同一般:“山僧亦好奇,呼童掃行路。”他充滿了好奇之心,呼喚童子打掃落葉,清除過往山中的道路。風雨無阻打掃行路,已知好奇到了什么程度。
“到處覓秋聲,肩輿入山去。”歐陽修的 《秋聲賦》 曾生動地描繪過秋聲:“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這是多么動人的大自然的樂章。詩人來到焦山,正值風雨驟至的深秋,領略到 “蕭蕭復蕭蕭,可聽不可數”的秋聲,這大自然的無限奇妙與山僧好奇的行為,深深地感動了作者。詩人“瘧病始愈”,雖然身體還十分虛弱,但不可抑制這好奇之心與高雅興致,于是竟讓人們用坐具抬著,同山僧一道“肩輿入山去”,可見他們對秋山勝景是如何深情向往。
這首詩從景物環境著筆,記述了詩人與焦山方丈冒雨入山、訪奇探勝、尋覓秋聲的過程。凜冽蕭瑟之外,寄寓了深厚的返樸歸真、皈依佛門的方外之情,讀來饒有風趣。
上一篇:禪詩《題靈巖寺》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題王仲山所藏瀟湘八景圖·煙寺晚鐘》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