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何均地
連天匝地盡妖氛, 傳說京江玉石焚。
隔岸紫煙凝黑霧, 沿河碧血漾紅云。
深閨密密排經(jīng)雉, 稚子壘壘作井羵。
惱殺南風時不競, 觸人鼻觀總腥聞。
越伊優(yōu)亞生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7月,英國侵略軍攻陷江蘇鎮(zhèn)江府城,燒殺奸淫,無惡不作,詩人“有救國之志,而無尺寸之權”,只得“記言以抒憤”,于是有這首紀事詩之作。詩的首聯(lián),由面到點,總說鎮(zhèn)江所遭受的浩劫,無比沉痛,意謂連天遍地盡是不祥的氣氛籠罩著,傳說鎮(zhèn)江又不分好壞地通通遭到了毀滅。“京江”,長江在鎮(zhèn)江附近一段的稱呼,這里代指鎮(zhèn)江。“玉石焚”,語本《書·胤征》:“火炎昆罔,玉石俱焚。”
緊接著的中二聯(lián)分述,一一陳說英國侵略軍的暴虐,飽含悲憤之情。“隔岸”句,控訴英國侵略軍瘋狂焚燒居民房屋的罪行,意謂黑色的煙霧一直延展到了對岸。鎮(zhèn)江在長江岸邊,故用“隔岸”一詞。這句的氣味,頗近似李賀《雁門太守行》的“塞土燕脂凝夜紫”,十分沉重。“沿河”句,控訴英國侵略軍大肆屠殺百姓的罪行,意謂長江的流水都被百姓的血染紅了。“碧血”,本于《莊子·外物》:“萇弘死于蜀,三年而化為碧。”不說“鮮血”或“熱血”等而稱“碧血”,暗含死者冤屈而心有不甘之意。“漾”,水波動蕩的樣子。“紅云”,喻鮮血染紅的波濤。“深閨”句,控訴英國侵略軍野蠻奸淫婦女的罪行,意謂深閨里密密地排列著不甘受辱的婦女上吊自殺的尸體。“經(jīng)雉”,即雉經(jīng),為調(diào)平仄而顛倒,意為上吊自殺,《國語·晉語》:“太子申生雉經(jīng)于新城之廟。”《漢書·馮奉世傳贊》引用“申生雉經(jīng)”,注云:“蓋為俯頸閉氣而死,若雉之為。”“稚子”句,控訴英國侵略軍殘酷迫害兒童的罪行,意謂井里重重疊疊堆積著兒童的尸體。“井羵(fén墳)”,本于《國語·魯語》:“季桓子穿井,獲如土缶,其中有羊,使問之仲尼曰:‘吾穿井而獲狗,何也?’對曰:‘以丘之所聞,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曰夔魍魎,水之怪曰龍罔象,土之怪曰羵羊。’”這里指被拋棄在井里的兒童尸體。
尾聯(lián),本位收住,有更多主體意識的表現(xiàn),意謂我惱恨王朝軍隊的軟弱無能,以致現(xiàn)在觸人鼻孔總聞著一股尸體腐爛的腥味。“南風時不競”,語本《左傳·襄公十八年》:“晉人聞有楚師,師曠曰:‘不害,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楚必無功。’”“不競”,聲音低沉,不強勁。后人多用“南風不競”喻斗爭中力量不強的一方。這里是指清軍的缺乏戰(zhàn)斗力。
全詩是一幅英國侵略軍蹂躪鎮(zhèn)江的凄慘圖象,字句間充滿了詩人憤恨英國侵略軍,怨責清王朝的反帝、愛國的深情,既有史料價值,又有感人的力量。聲律講究,對仗工穩(wěn),甚符七律要求,而用典多,則是其特色。
上一篇:張海鷗《錢王太廟》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黃嫣梨《長亭怨》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