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黃嫣梨
與李天生冬夜宿雁門關(guān)
記燒燭、雁門高處。積雪封城,凍云迷路。添盡香煤,紫貂相擁夜深語。苦寒如許,難和爾、凄涼句。一片望鄉(xiāng)愁,飲不醉、壚頭駝乳。 無處,問長城舊主,但見武靈遺墓。沙飛似箭,亂穿向草中狐兔。那能使口北關(guān)南,更重作、并州門戶?且莫吊沙場,收拾秦弓歸去。
屈大均
此詞是翁山三十七歲時所作。當時是康熙五年(1666年),正是他從事于奔走各地密謀反清的時期。李天生名因篤,陜西人,也是奔走塞外,聯(lián)絡(luò)志士以圖復國的人物。雁門關(guān)在山西代縣西北,形勢雄偉,昔為勾注故道,是古來軍事重鎮(zhèn),與寧武、偏頭合稱“山西三關(guān)”。
詞的開頭即點明了地點,“燒燭”兩字把題目的“夜”字襯托出來。“積雪”兩句是對極寒冷天氣的描述。“城”字關(guān)系著題目中的“關(guān)”字,“迷路”二字寫出當時的荒寒,一個冥冥凄冷、視野模糊的境界在眼前出現(xiàn)了。“添煤”“擁貂”加重了“積雪”“凍云”的寒意。“夜深語”的對象自然是李天生,作者賴此與下文“爾”字點題。翁山此年曾幾次和友人宿于雁門,多有唱和,但此次并無酬和李天生的詩作,故詞“難和”云云,這一方面已說明了原因是“苦寒”,但另一方面自然是心境上的原因,“凄涼”二字可窺見端倪。翁山游雁門,并非逸興所使,而是一種結(jié)交和聯(lián)絡(luò)反清志士的活動。離鄉(xiāng)萬里,無論如何也難免有點鄉(xiāng)關(guān)之思。家人如何,其他的舉義情況如何,一一在念。欲醉無酒,凄酸慘怛,真是難以為懷。
下片抒情轉(zhuǎn)換方向,以“無處問長城舊主”領(lǐng)起,亢聲裂笛,“但”字陡接。“長城”“武靈”皆與刻下宿處有關(guān)。戰(zhàn)國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鞏固邊防,成為北方英主,今則但見荒墳。作者慨嘆當時無此類英雄,滿人南下自是必然之事。又是悲涼,又是憤慨!“沙飛”三句驚心動魄,遣詞命意,較《吊古戰(zhàn)場文》“平沙無垠,復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數(shù)句未遑多讓。翁山十八歲時,已開始參預反清的活動,與陳邦彥、陳子社、張家玉等人在廣州起義;此后,又參與吳三桂的反清活動,愛國情懷十分深厚,對清人的南下,自然是感到憤激的。
再下的“那能使口北關(guān)南”數(shù)句,筆觸更見蒼涼。口指飛狐口,關(guān)指雁門關(guān)。《晉地道記》以為是“北方之險,天下之阻,所以分別內(nèi)外”。并州即山西太原市,武靈王已不復見,雖有險阻,亦是徒然。“那能使”三字無限哀怨,感情層層逼進,一落再落。“重”字吃緊。“秦弓”,用《國殤》“帶長劍兮挾秦弓”義,此處泛指良弓。“且”字有無可奈何之意。何以不吊沙場?免重創(chuàng)也;何以收拾秦弓歸去?非時地也。作者對景嗟嘆,對于明末政治,頗有微詞。況清已入關(guān),當謀義舉,前此不守,今復留此何為!結(jié)拍傷心凄愴,使人欷歔不已。
上一篇:何均地《鎮(zhèn)城慘劫》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霍松林《長歌行》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