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振甫
草合離宮轉(zhuǎn)夕暉, 孤云飄泊復(fù)何依?
山河風(fēng)景原無異, 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 舊家燕子傍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路, 化作啼鵑帶血歸。
文天祥
南宋末的祥興二年(1279),文天祥在被元軍俘虜后押赴燕京,路過金陵驛時所作。金陵驛即南京的驛站。驛站是古代出差和寄遞公文的人員中途休息處。
首聯(lián)“草合離宮轉(zhuǎn)夕暉,孤云飄泊復(fù)何依?”這個金陵驛,是南宋高宗的離宮改建的。離宮是皇帝出外時居住的宮殿。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曾經(jīng)住在這里,建有行宮。南宋皇帝的行宮,一定保護得很好的。可是當(dāng)時卻已經(jīng)荒廢,到處長滿草,在太陽落山時,到了那里,更顯得荒涼,這里說明南宋亡了,所以離宮也荒廢了。作者象一片孤云到處飄泊又有什么依靠呢?國亡被俘,決心犧牲,自然無可依靠了。次聯(lián)“山河風(fēng)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世說新語·言語》篇講到西晉末年中原戰(zhàn)亂,“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日:‘風(fēng)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這里借用這個故事,但更為沉痛。因為東晉人士渡江,還保留半壁江山。作者在南京感嘆,已經(jīng)亡國了。《搜神后記》卷一,記漢道士丁令威成仙后化鶴歸來,于空中作人言云:“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猶是人民非,何不學(xué)仙塚累累。”這里感嘆經(jīng)過千年以后,原來跟他在一起的人都死了,為什么不像他那樣學(xué)仙呢。作者把它改作“城郭人民半已非”,意義不同了,即城郭的一半已被蒙古軍毀壞了;人民的一半已被蒙古軍殺掉。這里透露出蒙古軍的大殺戮大破壞,所以更為可悲。
三聯(lián)“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在江邊蘆蕩里的滿地蘆花,在夏秋間開白花。作者在六月里到金陵,八月里被逼北行,正看到蘆花。這句寫他憂愁的深切,頭發(fā)有的變白了。他在燕京被囚時的《夜起》說:“客愁多似西山雨,一任蕭條白發(fā)生。”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是感嘆舊時的王謝大族都衰敗了,所以原來在王謝大族家里作巢的燕子都飛到尋常百姓家里去作巢了。這里指出經(jīng)過蒙占軍的大破壞,那些世族大家被毀了,尋常百姓家也有不少被毀了,所以不知這些燕子傍誰家飛了,顯得更為可悲,悲人民的遭受浩劫。末聯(lián)“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常璩《華陽國志·三蜀志》,說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禪位后,退隱西山,化為杜鵑鳥,啼血哀鳴。這里寫自己別卻江南路,即離開江南地區(qū),路是宋朝的區(qū)域名。他被押解到燕京,決心犧牲,像望帝那樣化作帶血哀鳴的杜鵑。
這首詩藝術(shù)上的特點,一是活用典故,像“山河風(fēng)景”一聯(lián),“舊家燕子”一句,“化作啼鵑”一句,皆用典,是活用,即含意比原來的典故更為沉痛,有改變原來的典故意,好像不是用典。二是用比喻,用“孤云”來比自己的漂泊無依,用“化作啼鵑”來比自己的決心犧牲。用“蘆花”來比自己憂煎得頭發(fā)變白。從“草合離宮”里,從“城郭人民”句里,從“舊家燕子”句里,都表達了亡國之痛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難,歸結(jié)到“化作啼鵑”的決心犧牲,表達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再說,從“城郭人民半已非”里,從“舊家燕子傍誰飛”里,還含有蒙古軍的大屠殺大破壞在內(nèi),因此這里還含有反抗蒙古軍大屠殺大破壞的愛國主義精神。
再看這首詩的結(jié)構(gòu),題目是《金陵驛》,所以先寫“草合離宮”,金陵驛因是離宮改建的,已經(jīng)荒廢,所以草合了。加上“轉(zhuǎn)夕暉”,正是荒草斜陽,一片凄涼,反襯當(dāng)年行宮的壯麗,這里已含有無限感慨。再寫到自己,如“孤云飄泊”,何處可依。從“復(fù)何依”里,含有被俘虜生活的悲痛在內(nèi)。再寫自己的感受,結(jié)合山河來發(fā)感慨,結(jié)合城郭人民來說,寓意深刻。再結(jié)合當(dāng)時所見景物,有蘆花,有燕子,都不是寫景,是即景抒情,都抒發(fā)了愛國主義精神。最后歸結(jié)到“化作啼鵑”,表達出為國犧牲的決心。
上一篇:何均地《金陵》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張晶《錢唐懷古》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