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潘英偉
孤月殘云了一生, 無情天地恨何平!
常山節烈終呼賊, 崖海風波失援兵。
特為兩間留正氣, 空教千古說忠名。
傷心漢室終難復, 血染杜鵑淚有聲。
宋教仁
1911年4月同盟會發動的廣州起義,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斗爭的重大事件。“萬古玄珠沉赤水,千年碧血灑黃花”(雷昭性《哭廣州殉義諸烈士》),革命黨人在這一役中表現得悲壯慘烈,而又浩氣長存。陳更生(1890—1911),字鑄三,福建侯官人,是這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在戰斗中奮勇爭先,并孤軍奮戰三晝夜,終因彈盡力竭被俘,寧死不屈,仰天長笑,從容就義。
詩歌從一開始就以一種深沉悲越、切腑透心的筆調,悲挽烈士象天空孤懸的月和隨風而散的云一樣,不幸犧牲。“無情天地恨何平”,這里面,既有對烈士不幸的極度惋惜和慘痛之情,亦包含著面對茫茫黑暗世界而壯志難酬的無限憤慨。
頷聯,以史喻今,借顏杲卿罵賊而死和張世杰孤軍尤援而敗的典故,贊頌烈士英勇奮戰、拒不降敵的行為和氣節。《新唐書·顏杲卿傳》:杲卿守常山,城陷被執,送至洛陽,安祿山親鞫之。杲卿瞋目罵,祿山不勝忿,節解以肉啖之,罵不絕。賊斷其舌曰:“復能罵否?”杲卿含胡而死。崖海,指廣東新會南部海中的崖山。南宋未年,張世杰在這里因孤立無援而被元兵打敗。之后,陸秀夫“負王赴海死”,宋遂亡。(見《宋史·陸秀夫傳》)
頸聯緊承上聯,猶如樂曲的高潮,高亢激昂地寫道:烈士為國不惜捐軀的業績和精神,必然在天地間留下永世不滅的浩然正氣,他們比起歷史上千千萬萬的忠貞愛國之士,毫不遜色。"紅點濺飛花滿地,層層留與后人看"(黃之萌),"千古忠名",不外于此。
尾聯,語勢一跌,詩人面對烈士魂歸、起義失利的事實,不免又激發起對革命前途的憂慮,發出了悲憤難忍的慨嘆。詩人以杜鵑啼血的典故,抒發對烈士"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痛和遺恨。古代傳說,周末蜀國望帝杜宇,失國身死,魂化杜鵑,啼時流血,其聲凄厲。這里,和"頭顱無價哭無聲"(該詩其二)一樣,泣不成聲,淚中帶血,悲愴、憤恨、憂慮,莫以言狀。
宋教仁所作詩不多,但都有一種沉雄豪壯的風格,富有激勵人心的力量。如像這組詩的第二首:"海天杯酒吊先生,時勢如斯感靡平。"既悼烈士,慷慨生哀,又念大業,痛惜悲憤。意境迭宕,令人蕩氣回腸。
上一篇:王步高《哥舒歌》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吳企明《哭陷邊許兵馬使》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