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鄧紹基史鐵良
一襟寒碧忠臣血, 二百余年翳草萊。
故國丘墟遺廟在, 荒城霜露遠孫來。
黃鸝碧草無時盡, 白日青天后死哀。
亦有先祠臨采石, 多曾揮淚棹船回。
虞集
南宋建炎三年(1129)十一月,完顏宗弼率金兵進逼建康,建康守臣陳邦光投降。通判府事奉議郎楊邦又以其血在衣上大書“寧作趙氏鬼,不為他邦臣”,金人誘以官位,他不為所動,要他在“死”、“活”二字中作出抉擇,他又大書“死”字,并大罵降臣及宗弼,被剖腹取心而壯烈殉國。后南宋朝廷在建康賜廟褒忠,謚忠肅。其后人楊拱辰到建康祭掃這位為抗金而亡的先祖墓廟,虞集寫此詩以贈。
古時在民族矛盾尖銳的情況下,忠君與愛國可以統一。詩人開篇便突出忠,為全詩譜寫了主旋律。他對為抗金而犧牲的愛國志士充滿欽佩之情,說楊拱辰的先人是一代忠臣,他的一腔熱血灑在故國土地上已經二百余年,其地草也不生了。這是首聯的意思。楊邦義建炎初年犧牲,此詩寫于元惠宗至元年間,故說“二百余年”。“一襟”,猶言一腔。首句暗用萇弘化碧的典故,以碧血稱忠臣義士為正義事業捐軀流血,元鄭元佑《汝陽張御史死節歌》有“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猶須化碧血”語。“翳”通殪,指草木倒斃,言烈士流血的地方,草木不忍吸取因而自斃,極言先烈事跡感人至深。草木本無情,詩人卻情濃,這句是對先烈為國犧牲精神的高度頌揚。接著點明楊拱辰將去之地——故國,即建康(今南京),因為建康是六朝故都,劉禹錫詩“山圍故國周遭在”中的“故國”即是建康,那里也曾一度為宋高宗駐蹕之地。詩人筆下的故國不是表達一般王朝更迭的興亡之感,而是亡國之痛。“遺廟”指楊拱辰先祖的墓廟;“遠孫”,指楊拱辰。三、四句以“丘墟”、“荒城”、“霜露”等表現悲涼情調的詞兒渲染祭掃的氣氛,抒發懷念故國的哀思。第三聯首句“黃鸝碧草無時盡”描寫景物,看是宕開一筆,實是寓情于景。黃鸝一代又一代地鳴叫,青草一年又一年地生長,而“人生代代無窮已”,就如黃鸝碧草之沒有盡時。先烈犧牲雖已二百余年,但他們的后人一代接一代地前來祭掃,先烈的精神和業績將永遠為后人所紀念,故有下句的“青天白日后死哀”,這既指楊拱辰此去的心境,也是作者自己心境的表露。因而尾聯很順理成章地歸結到作者自己。“采石”,即采石磯,在安徽當涂縣西北,歷代為南北戰爭必爭之地。宋高宗紹興三十年(1161),虞集先祖虞允文奉命至采石犒師,而主將已免職,允文當機立斷,督師抗擊金主亮,獲采石之捷,后來在該地立祠以紀念他,這就是詩中所說“先祠”。虞允文盡忠國事,一心抗金,出入將相近二十年,宋高宗曾說:“虞允文公忠出天性,朕之裴度也。”虞允文死后賜謚忠肅,他也是一位忠臣,與首句遙相呼應。詩人由楊拱辰去建康掃墓而追憶自己常去采石磯祭掃先人祠廟,總是揮淚而歸。“揮淚”即是第三聯下句“后死哀”的形象化。從尾聯我們體味到詩人緬懷先祖而引起的哀痛,因先祖的功業而產生的自豪。在元代統治下,頌楊前朝抵抗外敵的忠臣烈士,必然流露出麥秀黍離之悲。虞集是元王朝的大臣,可是又在詩中表現故國之思,這是一種十分復雜的思想感情。南宋亡時,虞集尚年幼,他后來仕元并忠于元,無關乎歷來所說的臣節問題。可是他又是虞允文的五世孫,難忘自己出身于“忠孝門”;古時的所謂華夷之辨對他也不可能沒有影響,因而在涉及宋、金或宋、元矛盾時,他傾向于宋是自然而然的。
詩人與楊拱辰有相似的家世,相似的思想,兩家先祖都曾抵抗外侮,所以寫楊氏也就寫了自己,寫自己亦是寫楊氏;贊頌楊氏先祖也就贊頌了自家先祖,反之亦然。以表達同一主題,是本詩的一個特色。
元代另一詩人劉詵稱贊虞集此詩“壯郁沉痛,使人流涕。”劉詵還寫了兩首步韻詩,其中有“汴水殿荒秋鳥下,金陵城落暮潮來”之句,也是壯郁沉痛之言。
上一篇:宋緒連《送李將軍赴定州》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張晶《送熊飛將軍赴文丞相麾下》愛國詩詞鑒賞